提起皖南,大多人的第一印象便是山,黄山、九华山、齐云山。

我的老家在黄山市黟县,正宗的皖南山区,那里是个小盆地,视线所及,连绵起伏的全是山。小时候,我每次听到山那头火车轰鸣的声音,总会好奇地想,山那头的世界是什么样的?是一马平川,还是车水马龙?曾经和小伙伴们花了半天的时间,爬上门口的那座高山,原以为爬到山顶便可看到山的那边,哪知道事实让我们大为失望——山的那头,仍旧是起伏连绵的群山,一眼看不到尽头。火车的轰鸣声,从群山的那边传来。

直到我上了大学,走出大山,才知道皖南也不全是山。皖南沿江平原城市由于依托着长江水系,交通便利,经济上发达许多。长江边上的芜湖,襟江带湖,水陆交通便利,素有“鱼米之乡”美誉,百余年前,便以全国“四大米市”之一驰名中外。近代以来,芜湖的经济发展也都排在安徽省前列。

好山好水孕育出了好风光。皖南的另外一个标签,便是山川秀丽、人文荟萃,唐诗宋词当中很多脍炙人口的名篇都是古人在皖南地区所作。其中李白更是在皖南留下了大量的诗歌著作,直至今日,他的这些诗篇仍是皖南风光宣传的“最佳文案”。

在宣城敬亭山,李白写道: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在泾县桃花潭旁,李白感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在芜湖市北郊长江之畔的天门山,李白留下诗篇: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在新安江畔,李白有诗云: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在黄山游览时,李白吟出了“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还留下醉石、梦笔生花等传说。步入皖南,每至一处都能感受到古诗中的意境。

皖南人没有浪费上天赐予的绝好风光和生态。改革开放后,“黄山谈话”拉开了黄山乃至中国旅游大发展的序幕。绿水青山便是金山银山,依托皖南优良的自然风光和历史人文,发展旅游业成了拉动黄山经济发展的首选。年,作为皖南山区核心的黄山、池州和宣城“居山思变”,率先行动,提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三地紧密联合,整合资源,共同营销。年2月,《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发展规划纲要》颁布实施。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生态示范区由黄山、池州和宣城三市扩展到了马鞍山、芜湖、铜陵、安庆,共47个县(市、区)。旅游将皖南山区与皖南沿江平原真正结合成了一个整体。

大学毕业后,我回到了家乡黄山,成为一名旅游从业者,切实感受着旅游发展给皖南山区带来的变化。我的老家黟县,虽然仍处于重重大山中,山里通往县城的依旧只有一条蜿蜒的盘山公路,但这个人口不足10万的小县,每年吸引了超千万人次的游客来观光赏景、休闲度假。以旅游为主导的服务业,对全县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

皖南正借助地理优势,纵向联动。黄山市已成为杭州都市圈一员,宣城、芜湖、马鞍山融入南京都市圈,池州加快融入合肥都市圈。同时借助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机遇,皖南正加大与上海、江苏、浙江的联动发展。

    

栏目主编:孔令君

    

本文作者:程秋萍

    

文字编辑:陈抒怡

    

题图来源:新华社

    

图片编辑:朱瓅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50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