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云山胜迹印谱》
年,黄山印社在屯溪“新安山庄”成立。成立当日,市里一些老干部、艺术界同仁前来捧场,更为难得的是上博研究员、西泠印社副秘书长、著名印学专家孙慰祖先生,印学博物馆副馆长、西泠印社理事吴莹女士和南京的古琴家李家安先生专程莅临指导和助兴。孙先生、吴馆长还带来了一批个人印谱和有关书籍赠送给大家,李家安先生现场演奏了古琴曲,为会场增添了喜庆气氛。
印社成立,我暂充社长之职。考虑要做点事情,便想到由社员集体创作一部专题印谱。在此之前,我曾帮助休宁有关方面在印学博物馆举办过“齐云山摩崖石刻拓片展”,而我对齐云山也是情有独钟,拟先编一部《齐云山胜迹印谱》手拓本。我与时在齐云山管委会工作的吕健君先生商量,先请他选目并撰写简单的边跋语。内容和文字确定后,我开始具体约人刻制。除社员外,还请社外友人参与,共有二十位作者参加。少则刻1方,多的达6方,总共为67方。几个月后,刻好的印陆续集中到了我处。
制作手拓印谱,是一项艰苦单调的工作,而且在此之前,我并没有相关的经验,只能是从模仿开始。程序大致是先用宣纸印成印谱笺,再用原石钤印、拓边款。拓边款最费神气,有的印边款刻的很浅,还有几方随形石,更难拓制,常有废品出现。拓边款不易,钤印也不简单,印不可盖偏了,歪了,更不能模糊。印谱一共50部,一部67面,50部便是个印面。钤拓工作在年夏季开始,单靠我一人之力,不知要干到何时。我请钱胜东、周小勇帮忙,二人一开始尚不会拓制,初步掌握后,就边学边干,出废品自是难免。白天没有时间,故拓制多在晚上进行,三人一起度过了几十个炎热的夜晚。为了保证质量和速度,我又邀请杭州的同门沈正宏帮忙。费时数月,终钤拓完毕,托杨文先生联系泾县宣纸厂装订。另外,杨文先生还友情提供了优质印泥。在黄山印社成立一周年的会上,《齐云山胜迹印谱》与大家见面了。
《齐云山胜迹印谱》请黄澍先生题签,胡宁先生作序,孙慰祖先生题“青山朱迹”,叶森槐先生题“不负名山”,汪秀南先生作“白岳图”,钱胜东先生制“齐云山胜迹砚”,均为印谱增色。社外参加刻印者有乔中石、胡长春、胡晓星、曹迟数位先生。胡长春时任黄山市文化局副局长,请其刻一印,初以不善铁笔推脱,终刻“詹东图读书台”朱文印,楷书体,甚佳。款由我补刻。
黄谦先生是篆刻前辈,黄山印社成立时,请他与另一位老先生査彪任副社长。《齐云山胜迹印谱》中,黄谦先生刻了“白岳峰”“沉香洞”等5方印。他是刻印最多者之一,又是最早完成者,他的印还是最难拓制者。他的边款刻的细而浅,且石头有几方不规则形,拓制时咕噜乱转。査彪先生曾告诉我黄谦先生是刻钢板高手,他送我一本油印的马国权先生《黄牧甫和他的篆刻艺术》,说就是黄谦先生所刻,文后有“年12月守信刻。”守信是黄谦先生的原名。我看黄谦先生刻的边款字手法,和钢板字同出一辙。印谱成,赠叶森槐先生一部,不久,叶先生打电话给我,说目录中印章的数量和实际印蜕不符,有5方之差。我急忙查看,原来在目录中将黄谦先生的名字漏掉了。很快,黄谦先生也给我打来电话谈起此事,我只有诚惶诚恐地道歉。不久,黄谦先生要编一本自己的印谱,请黄澍先生写序,黄老还曾就序中关于印章的一些术语问题给我打过电话。但几个月后,竟听到黄谦先生去世的消息。
印谱,是辑集鉨印篆刻的书籍统称,始于北宋时期晁克一的《集古印格》。明清以降,徽州藏印辑谱的风气很盛,印人多,印谱就多。如苏宣《苏氏印略》、胡正言《印史初集》、巴慰祖《四香堂摹印》、汪启淑《飞鸿堂印谱》等。尤其是汪启淑,藏印数万钮、辑印谱有数十种之多。不仅印谱多,质量也属上乘。民国时期,藏印、辑谱称大家者,为黄宾虹和叶为铭先生,其次是曹一尘先生。抗战期间,休宁沈大荒先生曾刻有文天祥《正气歌》印谱行世。或许是我孤陋寡闻,四九年以后徽州似乎没有正规的印谱,忻可权先生曾有《黄山胜迹印痕》印谱出版,但忻先生是浙江人,在黄山画店刻印,晚年离开了黄山。如此,《齐云山胜迹印谱》仍是第一部?这种手工制作的印谱,朱、墨灿然分明,磁青封面,传统线装,十分典雅,惟制作太费功夫,不可多得矣。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3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