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节虽过,秋色渐浓。一年中最好的乡村游时节正悄然走近!今天,小编推荐的美丽古村,位于宁海南部的桑洲镇,那里有一座风光旖旎、风情独特的古村落,名为:麻岙村从市区东部新城出发到麻岙村,路程约有公里,自驾车需要一个半小时。当车子从甬临线驶入这座老宅林立、古道幽长的村庄时,驾车的劳累便会一扫而光。村子地处宁海、三门、天台三县交界之地,这里少了尘世的喧嚣,多了避世的宁静。相比,十几公里外的前童古镇,麻岙村可谓是无比的低调,它更像是一座睡着了的山村,知晓的人不多,探访的人更少。一条台郡古道,把陈家、麻家、桥头王,以及西峰村四个自然村串联在了一起。据说,徐霞客宁海出西门后,便曾踏足这里。站在村口,小编不禁开始遐想,在多年前,这位大旅行家,看到的景象如今还留有几多痕迹?踏进鹅卵石铺就的台郡古道。只见两位老人坐在沧桑的屋门前,有一搭没一搭的聊天,他们一沉默,整条巷子便静了下来。一位挑着柴担的老人看到记者拍照,笑呵呵的放下手中的担子,热情的给小编介绍起村子的情况。这位陈姓老人介绍说,村里最知名古建筑群被称为——“陈家三台”。陈家三台,是由中央道地、大份道地、老屋道地等9个院落组成的古建筑群,占地面积约多平方米。各个院落之间分别由两条南北走向的大街,和两条东西走向的通道相隔,其平面恰似一张“井”字形的“九宫格”。一面说着,老人便领着记者探访起“陈家三台”的院落。虽然历经时光磨砺,有些老宅已近倾圮。但大门口的照壁、门框上精巧的雕刻以及高耸的马头墙,无不显现着当时主人的殷实和富足。据说,这些房子的主人,和明朝名士方孝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年,宁海人方孝孺,拒为发动“靖难之役”的燕王朱棣草拟即位诏书。被朱棣灭十族,共计人。其一个陈氏姻亲为逃避被诛连之灾祸,隐居于此而建造了这些院落。或许迫于时势,这些院落防护设备相当紧密,各个院落之间均有高墙相连,仅在东西南北各留一个出口,当四门紧闭时,整个古宅群便成一个封闭的整体。穿过一间间的古宅,昔日紧张的气氛早已经无处寻觅,偶见村民坐于门前,安静的织着毛衣。门庭前的古井,水质依然清冽。在古院落中,还有一座镜古楼书院,又称作别业书院。是清嘉庆年间陈迪庵出资所建的义塾,用来培育陈氏族人的子孙。取其名的含义是以镜、以古、以人为鉴。如今虽然书院大门紧闭,但透过大门的缝隙,仍能看出这栋老屋风貌依旧,让人不禁联想到多年前这里的风声雨声读书声……作为古代官道的重要节点,村里自然也不止一座古桥。在村北,一座单孔石砌仙源桥颇有气势,其桥面距溪道底部有约两层楼的高度,站在桥面上俯瞰,还能辨识出桥下被水泥路覆盖的路面下,依稀有着旧时古道的痕迹。村南,有一座麻氏祖先建造的麻岙桥。明崇祯宁海志记载:“麻岙桥,西南七十里,宋麻将仕郎建。”“将仕郎”是宋代文官最低官阶:从九品,从县志中可推知,此桥建于宋代。村民陈老伯说,麻岙村,应该属麻家自然村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0多年前宋真宗咸平年间,那时就有麻姓人居住。旧历沧桑的祠堂门口,有不少村民或聊天,或小憩,给安静的村庄带来一份活力。“陈”是村中另一个大姓,小编在村中走访时,也看到了“陈氏宗祠”。祠堂的外墙经过修缮,干净且整洁。令人感到惊喜的是,祠堂的马头墙有五叠之多,非常有气势。至于大门上的两个“门神”,有一人高,“他们”的存在,守护着陈家人的精神家园。跟着村民陈老伯,漫步于村中。只感到一份安静,一片宁静。村里古建筑颇多,有一陈家民宅老屋,正在修缮之中。老宅虽因年久有些破旧,走入其内,无论是整齐的院落,一口水缸,甚至一台打谷机,都给留住观者的脚步。进入廊下,步入屋内,老屋内精美雕刻,雕梁画栋,让人惊叹。古村、古宅还有村里的老人,从老人的脸上总能看到温暖而又从容的微笑。这里生活的老年人,岁月剥蚀了他们的棱角,让他们变的温暖和煦,会真诚地报以陌生人微笑。采访的最后,小编来到村子东侧的山里,这里有一处被当地人称作“水殿岩”的麻源洞。据史料记载该洞内可以坐数十人,瀑布沿崖而下,日照如晶帘,盛夏有寒气。小编尝试去深入探访,可惜草长林密,几番探索之后仍是只闻水声,却难以找寻到正确的路。#秋日目的地清单#
声明
来源:宁波乡村旅游
本着学习分享目的,如有涉及版权问题烦请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65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