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小知识:有“闽海蓬莱第一山”之美誉的清源山,了解一下吧
文/小飞去旅行
清源山位于浙江泉州城北,又名北山、泉山、齐云山,海拔米。据《方舆胜览》一书载:“山有石乳泉,澄洁而甘,其源流衍下达于江,建郡时,以清源名。”此山的得名还有一个神话传说:当年八仙中的铁拐李云游至此,见此山苍松翠柏,曲径通幽,一时兴起,用铁拐捅地赞叹。不料用力过猛,将铁拐戳进了山石中,拨出后泉遂涌出,以后人们就称该山为清源山。这里峰峦起伏,石壁参差,林幽壑深,岩石遍布盎然成趣,多处胜景天成,有“闽海蓬莱第一山”之美誉。
清源山的特色和价值主要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内涵。这里最早开发于秦代,唐代儒、道、释三家竞相占地经营,兼有伊斯兰教、摩尼教、印度教的活动踪迹,逐步发展为多种宗教兼容并蓄的文化名山。以宗教寺庙宫观、文人书院以及石雕石构石刻等文物为主的人文景观几乎遍布清源山的每个角落。清源山奇石遍布,壑深洞幽,历代宗教人士赋予其各有特色的形象,如老君岩、千手岩、弥陀岩、碧霄岩、瑞象岩、赐恩岩、五台岩、南台岩、龟岩、狮岩等。这些岩洞,或妙景天成,或人工雕造,各具特色,各臻其美。同时,历代文士、武将、高僧等游山也留下了多方碑刻和崖刻,如北宋米芾的“第一山”,明将俞大猷的“君恩山重”,现代高僧弘一法师遗墨“悲欣交集”,备受景仰。曾在清源山上结庐读书而成就颇丰的有唐代的欧阳詹、林蕴、林藻,明代的李光缙、王慎中、顾碧等。在清源山修行和羽化的道长、高僧更是不乏其人。清源山流传无数的典故、传说、神话等,使名山更具深刻的文化内涵。
老君岩:原名羽仙岩,因雕有老君坐姿石像而有今名,坐落在清源山右侧山麓,据清代乾隆年间编纂的《泉州府志》记载:“石像天成,好事者略施雕琢。”说明它是一块形状肖似老翁的天然巨岩,是巧夺天工的民间工匠略施技艺,把它雕刻成春秋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道教开山鼻祖老子的坐像。像高5.63米,厚6.85米,宽8.01米,占地面积55平方米,是中国现存最大的道教石雕像,坐像额高有问,双耳下垂,长发飘动,双目远眺,右手凭几,左手依膝,栩栩如生,神态安详闲逸,为道家淳朴归真,道法自然的写照,可谓“老子天下第一”。雕刻精致又不失夸张,堪称为我国石像雕刻艺术的瑰宝。
千手岩:又名观音寺,是因为供奉观音像而得名。千手岩处在清源山的左峰,寺宇红墙素瓦,显得格外清新。大殿正中靠后供奉的是宋代石雕释伽牟尼坐像,石像工艺精湛,惟妙惟肖,是清源山宋代石雕艺术佳作之一。石像前的千手千眼观音塑像慈眉善眼,神态极佳。两旁壁上的十八罗汉画像,神态各异,有呼之欲出之感。千手岩寺中常年暮鼓晨钟,香火不绝,寺前苍松翠柏,峰石磷峋,别有一番情趣。值得一提的是,寺前有株已有多年历史的古松,树干东西分成两叉,正对寺庙大门,却又不遮佛眼,与寺庙形成一个很美的夹角,令人称奇。古松苍劲挺拔,虬曲盘旋,像一位慈善为怀的老者,张开双臂,迎接四方宾客。
弥陀岩:始建于年,仿木结构,平面近方形,背依石壁,面宽5.6米,歇山顶,正脊中间置一葫芦,门上横额书“阿弥陀佛”,柱头及外檐用斗拱,岩内顶为叠涩方形藻井,石壁岩面浮雕阿弥陀佛立像一尊,高5米,宽2米,造型端庄大方,面容丰满,慈祥和善,头结螺髻,足踏莲花,左手平胸,右手下垂,据佛经上说,这是表示要满足信徒的愿望,接引众生往极乐世界的意思。
碧霄岩:分为上、下碧霄。从人口处仰视,碧空清源洞:又名纯阳洞,因地处清源山绝顶,傲视诸峰,历来成为爱好登高览胜的旅游者的攀登之地。上清源洞古代有两条道路,一条从正山门经千手岩、弥陀岩循“寻佛径”至南台岩,再沿着山路直上中峰;另一条从左峰山腰碧霄岩沿“清源古道”攀登,沿途有“小憩亭”、“五云深处”、“小云关”、“紫泽宫遗址”、“练胆石”、“虎乳泉”、“白龙井”等许多名胜古迹。练胆石相传是明代抗倭名将俞大猷少年时的练武之地。路旁石壁上刻有“君恩山重”四字,出于俞之手笔。登上山顶平台,只见山门上刻有“第一洞天”四字。山门内有一列屋宇,古称“观空楼”,在此远眺四方,天高地阔。屋后有一洞,洞口刻有“蜕岩”两字,相传是宋代裴道人蜕化之处。洞高8尺,宽6尺,洞底有洞,深不可测,传说可通洛阳江。现今洞口藤蔓满布,荆棘丛生,洞上危岩峭拔,直插云天。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17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