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陵最神秘的古建筑:戴公庙

魏青平

说起戴公庙,南陵有不少人可能听说过,但也有许多人很陌生。它是南陵西乡很多地方建造的一种神庙,供奉的神主是戴公。大凡庙宇有三种,第一类是佛教寺庙,供奉释迦牟尼等佛像,遍及全国各地。第二类是道教庙观,供奉三清祖师,武当山、三清山、齐云山等是道教圣地。一般人听说的城隍庙、土地庙、火神庙等属于道教系列。第三类是人们尊崇敬仰的伟大人物,其逝后人们为其修建庙堂供奉其神主,诸如夫子庙、关帝庙、武侯祠等。南陵的戴公庙属于第三种。号称南陵—邑镇山的工山脚下有一处人烟稠密的集镇——戴家汇或称戴镇,原本聚居着戴氏家族,其族长人们尊称为戴公。相传戴公是清朝初期人,其人文韬武略,在当地德高望重,有一次,一股盗匪骚扰西乡,烧杀抢掠,戴公率领当地民众与之激战,不幸力竭战死,但其身躯却在马背上屹立不倒。盗匪们以为遇上神人,遂回散逃窜,西乡因之得以安宁。此后,当地人民在多处建造了戴公庙,祭祀祈祷,香火不断,以表达对这位保家卫土的英雄的敬仰和膜拜。也从那时起,人们还将工山称为戴公山,这也是对这位传奇人物的纪念。

笔者曾走访过几处戴公庙,多年前经人指点,去过工山坊的一处戴公庙,但见在竹林茂密的逶迤的山坡旁,几间农舍外香烟缭绕,走进室内堂屋中,看到一尊塑像端坐于桌上的神龛,两旁悬挂着许多乡民们感激神灵赐福的锦旗。还有一次,我坐车从烟墩前往何湾,深山中的一户老农邀我瞻观了他家的戴公神位,这也是在堂前桌子上供奉着戴公神像,很简易。老农说他家的戴公菩萨特别灵验。

严格说起来,这些农人家供奉的神龛,只是主人家室内特殊的陈设,大而言之,也只是自家房屋的一个组成部分,还不能称作庙宇。那么,南陵有没有戴公庙宇呢?答案是肯定的。前些天,笔者因重访南陵历史名人徐勣的故里徐家桥,在寻找徐勣退休后活动足迹后港河岸白石滩的过程中,意外看到了一座金碧辉煌的庙宇,檐角翘起,门楣上大书“老戴公庙”四个金字,门前蹲踞着两座石狮。进入庙堂,上面供奉着戴公庄重的神像,香案上灯烛辉煌,案桌前面摆放着三处供人跪拜的蒲团。神像两边也张挂着许多锦旗。这是大殿。大殿右手有一排平房,据庙主人说是供应香客的食堂,内有餐桌及厨灶;左边是供远道前来的拜神者住宿的寮房,这俨然是一处正规的庙宇了。庙宇外面即是田园,池塘碧绿,阡陌纵横,稻花飘香,芦花荡漾,风景如画,此处与城区近在咫尺,可作为邑人赏心漫游、了解传统文化,并可寻找历史名臣足迹的景点。

热心的庙主人介绍,他们供奉的神主是戴公三圣,是从湖南望城县请来的,她指着大殿旁边放置的木牌说,那上面有详细说明。我认真地阅读了木牌,大意是说戴公三圣是当地人戴文奇、戴文德、戴文义弟兄三人,他们平日行善积德,精通武艺,为民除害;深谙医道,救治患者,因而深得当地人民拥戴,逝后即为他们建立了神庙,千百年来祭祀不绝。看来南陵戴公庙的神主戴公,其来源有二:一是南陵本地;二是湖南望城。因资料不足,我们尚不能确定是其中哪位,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两地的戴公都是人民心目中的善人、英雄,人民永远怀念他们。

如前所述,戴公庙在南陵的历史是比较长的,大约是从清朝中期开始就有了,那么新中国建国前南陵历史上的戴公老庙如今还存在吗?答案也是肯定的。笔者前些时到童村街寻访南中抗战时期的老校址郁青农校时,在村头看到一幢古建筑。正面是石门,是长方形和圆弧几何图形的巧妙结合,用青石打磨而成,至今仍洁白如玉。两侧耸立着高高的马头墙,山墙呈现出高低起伏的波浪状,恍若游龙,给人以庄重、伟岸的感觉。时至今日,在偏僻乡村竟有如此神秘的徽派古建筑,笔者颇为好奇。经询问当地老人,始知此房屋乃是南陵历史上最早的戴公庙,建于清中后期,至今约有年。

大门敞开着,走进去可看到有左、中、右三间。纵深有三进,一进是厅堂,二进是天井,后进空阔,应是安放神像的地方。屋内栋梁架构,梁柱的交接处有四个支撑的雀替,仔细观察,从上至下排列着一系列人物,似有文臣武将和神话人物,造型生动。横梁上也有一些图案,堪称雕梁画栋。由于室内光线昏暗,图案内容难以分辨清楚。屋内凌乱地堆放着一些大油缸和杂物。据屋主人介绍,新中国建国后戴公神像被搬走,庙遭废弃,改建为油厂,如今是他个人经营。返回到大门处,发现门楣内侧的顶部有一浮雕,其中雕刻有多种物件,构思奇巧,寓意丰富。经与南陵文化的研究者姚耘、王陵华和王四平等好友的共同讨论,认为石刻上方是一条鱼,宽而扁的嘴巴说明是鲇(读nián)鱼(即俗称鲇胡子),下方显露出宽而长的尾巴。石刻的中后方是一只类似喜鹊的吉祥鸟,前方是一枚寿桃,石刻的寓意为祝愿人们年(鲇)年有余(鱼),吉祥如意,健康长寿。石刻中间特意留下的空隙,当为过年时悬挂灯笼而设置的,整个石刻惟妙惟肖,浑然一体,彰显了戴公庙的主旨。

笔者认为:戴公庙属于传统文化,南陵戴公庙古建筑富有文化和艺术价值,在南陵也只此一处,我们应当予以重视。建议县文物部门将其定为文物保护单位,并能予以修缮维护。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17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