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叶加
冷谦,生卒年不详,字启敬,或曰起敬,号龙阳子。嘉兴人,或曰钱塘(今杭州)人,或曰武陵(今湖南常德)人。
初为僧人,后入道,博学,精通易经,明太祖洪武初以善音律出仕做太常协律郎。其道士行藏不详,现存记载见从事音乐、绘画之事;医家,善养生;据传,在世一百多年,故人们将其仙化,有许多神异之事被流传下来。
▲冷谦画像
冷谦之仙迹
冷谦又称冷仙,明清期间传其神异之事甚多。《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引《巳疟编》云:冷谦曾“遇异人传异术。有友人贫,不能自存,求济于谦。
谦曰:‘吾指汝一所往焉,慎勿多取。’乃于壁间画一门,一鹤守之。令其人敲门,门忽自开,入其室,金宝充牣,盖朝廷内帑也。其人恣取以出”。后被查出,官差逮冷谦,谦隐身入瓶中。逮者“以瓶至御前,上问之,辄于瓶中应如响。上曰:‘汝出,朕不杀汝。’谦对:‘臣有罪不敢出。’上怒,击其瓶碎之,片片皆应,终不知所在”云云。
冷谦遁迹之后,文字记载在嘉兴先后有三次显灵。
第一次,成化年间(—),冷谦钟爱嘉兴一位博学善诗的布衣,叫汤半邨,冷谦授其养生修仙之术。《槜李诗系》收录其诗,附考曰:汤布衣文,字公著,号半邨,晚年喜欢与方外术士交游,相传遇到冷仙,冷起敬授以修真炼丹之术。
▲《檇李诗系》卷七·冷谦
第二次,明崇祯八年(),秀水县令傅汝为,刚刚走马上任,连续几个晚上都做同一个梦。他梦见一位仙风道骨的老者,扁舟飘然而至,递给他一张名片,然后踏着琴声,消失在烟波缥缈之中。回过神来,看到名片上赫然写着:冷谦,字起敬。于是,他捐出自己俸禄,购置嘉兴城东玄妙观北原属大明监察御史屠叔方的一处废园,构建冷仙祠,以祭祀冷谦。
第三次,崇祯十四年()春仲,海盐人钱公先来嘉兴城内,不小心踏入了一片废墟,面对荒芜,感喟兴废的无常,而自己却又无能为力。有一个晚上,他梦见一位仙人,头顶披着彩云一般的头巾,驾着苍鹤,从东南方向飞来,授以他十二幅烫金的符瑞,指着荒废的亭子,跟他说:你为什么不来相帮修复亭子呢?第二天醒来,他找人祈梦,得卜辞大吉。于是花了二十六天时间,把亭修缮一番,完工后撰写了《冷仙亭记》。
冷谦之医学和养生
冷谦精通医学,擅长养生导引术,在调摄、养生、四季起居、自我按摩等方面,都有独到的见解。他遵照《黄帝内经》中“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的理论,结合人体脏腑生理功能特点,对春、夏、秋、冬十二个月中人的生活起居养生等方面进行研究。他研习前辈养生家理论,结合自身体会,对呼吸吐纳、导引之术加以记述,写成了著名的养生保健专著《修龄要指》。练习呼吸吐纳、导引术以养生防病治病,简便易学,行之有效,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养生保健的法宝。
《修龄要指》全书共一卷九篇,分别是四时调摄、起居调摄、延年六宇诀、四季却病歌、长生一十六字妙诀、十六段锦、八段锦导引法、导引却病歌诀、却病八则。四时调摄的理念,源自唐孙思邈真人的《千金要方》之养性篇和《四气摄生图》。
而孙思邈真人的四时摄养理念,系出《黄帝内经·素问》之四时调神大论,与《道林摄生论》的理念也一脉相承。冷谦的四时调摄,在此基础上又分列十二月的摄养理念。十六段锦,总结了元朝之前各派修养家的导引吐纳,熊经鸟伸之术,取其要约切当者十六条,合文武八段之数,编作十六段锦,也是对唐宋以来诸家八段锦的一次梳理和集大成。八段锦导引法,为钟离先生八段锦。
冷谦将玉溪子李真人的十六字诀,改动了两字后,后世虽依然称作李真人十六字诀,而文字以冷谦改动后为基准:“一吸便提,气气归脐。一提便咽,水火相见。”此法把吸气,提肛,咽津和气归丹田结合在一起。
▲学海本冷谦《修龄要指》
冷谦之音乐
元末的时候,已入道门的冷谦居住于钱塘(今杭州)吴山,以知音善琴闻名天下,一时间门庭若市。至正十五年(),慈溪人乌斯道在聆听冷谦琴声后,把一人弹琴,满座泪下,以及内心的慷慨与悲凉写于他的《大雅歌》中。
至正十六年(),朱元璋攻克金陵(今南京),即立典乐宫。至正二十年(),宋濂与刘基、章溢、叶琛被朱元璋召至应天府(今南京)。
吴元年(),冷谦被召为协律郎,与宋濂等人一起考定雅乐,职责是协定乐章声谱,教习诸乐生。其首要任务是考正宗庙社稷雅乐,包括校定音律、乐器,定乐舞之制等。可见,太常协律一职,职在典乐,实是乐律考定中最关键的职位。
▲《蕉窗九录》附录冷仙《琴声十六法》
冷谦著有《太古正音》琴谱一卷,宋濂为之作序,琴谱已佚,宋濂的序存世。琴谱以《太古正音》为名,体现了当时士大夫锐意复古,必得太古元音,以正天下乐学的主张。
宋濂在序中对冷谦以及琴谱赞许和推崇有加。序中写到旧日有志于学琴,就对冷谦心生向慕,今日有幸和他一起考音,恢复古乐。冷谦的《太古正音》,上则能君臣谐和,下则是百姓雍熙的礼乐诉求。冷谦还著有《琴声十六法》。
在琴声十六法中,其对于古琴演奏技巧和审美意境提出总结性的理论,如弹琴要“地僻、心静、气肃、琴实、弦洁”,右手“虽轻须实”“弦必悬落”,走手音“有涩不可无滑”,在古琴演奏审美上“下指不落时调”,并最早提出“弦与指和、指与音和、音与意和”的“三和”理论,对后世的音乐审美起到很大的指导作用。
冷谦之绘画
中国的许多绘画史籍记载冷谦为元、明大画家,且加以仙化。明末清初姜绍书在《无声诗史》中这样的记载:冷谦在浙江湖州居住时,与赵孟到曾经被宋理宗封为会稽郡王的宰相史弥远家游览,发现唐开元时的武卫士将军李思训的一幅山水画,非常羡慕,决意描摹。不出月余,所画山水酷似原作,几乎可以乱真。其笔法傅彩,比原作更加纤细,神奇幻出。从此,冷谦以擅长丹青名噪当时。
又据《石渠宝笈》载,乾隆从养心殿到御书房,悬挂着与冷谦相关的五幅字画。分别是:宋·燕肃的《秋山图》,有冷谦的题诗;萨都剌的《严陵钓台图》,跋中提及萨都剌再三要求冷谦同游严陵钓台,游毕冷谦又坚持要萨都剌画此图;冷谦赠予张三丰的《蓬莱仙弈图》;冷谦与刘伯温同登黄山后作的《白岳图》及冷谦的《山水轴》。
《蓬莱仙奕图》是冷谦特意为张三丰画的,张三丰把这幅画当作连城璧一样珍藏着,从来不轻易给人看。年后,他终于决定要去蓬莱践约,找冷谦对奕,所以就决定把这幅《蓬莱仙奕图》送给另一个人。此人便是大名鼎鼎的淇国公丘福。
把画送给丘福的原因:
一是因为他有仙缘,他看到这幅画后,感觉神清气爽,飘然意在蓬瀛之中。张三丰希望日后他也能来蓬莱找他们两仙人对奕;
二是希望后世尘俗,也能够由此而领略冷谦的胸中丘壑,三昧妙境。
冷谦的《蓬莱仙奕图》因是“仙人”手迹,又由于“三丰遁老”题跋的渲染,所塑造的二仙形象,从宋横跨至明,且不知所终,是长生不老的象征,它所带来的社会影响,远远超越图画本身的艺术价值。
冷谦之交友
冷谦一生交友甚广,时空跨越南宋元明三朝。据传,南宋嘉熙年间,冷谦游历邢台开元寺结识僧人刘秉忠,与刘秉忠同赴山西太原,拜入海云印简门下学修佛法临济宗。海云印简携刘秉忠、冷谦赴内蒙古拜见忽必烈。
又传,冷谦在湖州与赵孟结识,一同赴宁波,在已故大宋宰相史弥远家,观赏了李思训画,深受启发,从此效仿李思训笔意,且能深得其趣。与张三丰、张金箔、刘月林等仙家术士交游,作《蓬莱仙奕图》,赠张三丰。
与雁门才子,江南诸道行御史台掾史萨都剌交游,萨都剌“强邀”冷谦登严台钓矶,冷谦又“强要”萨都剌绘制《严子陵钓鱼台》。与刘伯温游齐云山和黄山,作《模写白岳黄山立轴》《溪山飞瀑图》《白岳图》等,有刘伯温、张居正等人的题跋。
冷谦在杭州吴山居住时,筑如此江山亭,以善琴名闻江南。学琴者,皆趋其门。黄公望、刘伯温、萨都剌、乌斯道、张昱、王自牧、朱同、李节、张宣等人相与交游。其时,作《琴声十六法》。
朱元璋攻克金陵,立典乐官,他计划重置雅乐,以供郊社之祭,期望作乐以和民心。刘伯温举荐冷谦为协律郎官,主制庙宇音律。冷谦著《太古正音》,宋濂为之序,对其琴艺赞叹不绝。为官期间,杭州邻居孙智来南京找冷谦周济。其画鹤守壁门,孙智入内库案发,冷谦被缉后“瓶隐”。
文学作品中的冷谦
冷谦的形象在文学作品中最早出现可考的,是明末由杭州人周楫(字清源,别署济川子)写的短篇小说集《西湖二集》。全书共三十四卷,所叙均与西湖有关。
不少卷中表露了对社会政治的忧虑与不满,有借南宋史实,有赞洪武盛世,皆歌颂忠臣烈士,鞭挞奸佞贪酷,以劝谏君王无忘祖先创业之艰辛,儆诫臣属竭力尽忠,不可贪酷害民。
第二十五卷《吴山顶上神仙》中,用较大的篇幅讲述冷谦生平仙迹,虚实杂陈其中。概之为:冷谦的父母梦见一位仙官骑着一只仙鹤而来,入于室中,因而怀孕。生来果然仙风道骨,一尘不染。后拜吕洞宾为师,得传授口诀修炼金丹。张三丰闻知冷谦,特来吴山相访,二人见了甚是相得,各以道法相证。
两人俱静坐一室之中,都从顶门出神,到福建采荔枝而回。冷谦画《蓬莱仙弈图》一幅,张三丰题诗其上。洪武爷召冷谦为太常协律郎之职,冷谦承命,改定九奏乐章。最后,冷谦“瓶遁”而去。
金庸(.3—.10),原名查良镛,生于海宁袁花,武侠小说作家、新闻学家、企业家、政治评论家、社会活动家。“香港四大才子”之一。他的武侠小说都以历史作为真实背景,人物往往都有其历史原型。《倚天屠龙记》中有一个极为出彩的配角,就是冷谦。
冷谦与说不得、张中、彭莹玉、周颠并称“明教五散人”,冷谦在其中武功最高,人称“冷脸先生”。他言语不多,从不说半句废话,虽不热衷与人打交道,但眼底收尽形形色色,可谓是人如其名,外表孤僻冷傲,内心谦和稳重、古道热肠,是金庸笔下最有魅力的配角。
▲乾隆八年《晚笑堂画传》附明太祖功臣图之协律郎冷谦像
冷谦、冷仙亭根植于嘉兴的传统文化之中,其内涵既博大精深又积极向上,而且有现实意义。
图片: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
叶加,任职于嘉兴市秀洲区政协教科卫体与文化文史学习委员会,《秀洲文史》编辑,《嘉兴档案史志》、上海书店出版社特约编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49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