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休宁西街,主要因为三个女子,一是黄山市本土女作家吴晓雪,她是西街长大的,对西街的岁月和记忆念念不忘,笔下流淌出了很多沉浸在西街的美好与青春。一是网友“依然神采飞扬”,她是个大大咧咧的女人,文字细腻,和吴晓雪是闺蜜。

还有个女子,那是一个悲伤,很多年前她还是小女孩时,在屯溪莫名其妙遇害,罪犯是外地的,很多年后落网,却侥幸免去死刑,我采访此事,她母亲带我去了西街,在女孩生活过的街道、残存她生活气息的房屋。这次很压抑,但压抑也是西街的一部分,市井烟火,不仅有美好,也有愤怒和无奈。

这次去,没有任何闲挂,一个人安安静静的走。

休宁老城区堪称弹丸之地,停车很难。但是,在西街附近,政府开辟了很大的停车场,给免费停车,这很不易。毕竟,屯溪但凡有个停车的地方,都要收费了。

西街,以前叫解放街,现在叫齐宁街,这儿的老居民及休宁本地人,仍然称西街。以前,休宁四面有城门,西街所在为西门,从西门往下过川湖,可到黟县、祁门,因此,西街当年非常繁华。同样,还有北门、南门、东门等6个大小城门,城墙环绕,拱卫着休宁千年古县。现在,城墙和其他城门都已湮灭,西街尤显珍贵。

下西街,有个石阶下坡,街口是有名的“海阳菜馆”,这是典型的徽州建筑,名字大气。以前,这是休宁人民的网红餐馆,进城都进去坐坐,哪怕不吃东西,也算没白进城了,可想当初的生意有多好。现在,这儿已经没人做饭菜,改卖别的。

西街的小吃店,这家面条不错

修钟表等的店铺

西街的街道很宽,麻石铺设,两旁的房屋建筑根据街道形貌错落而立,鳞次栉比,房子模样各有不同,也有一些是近代苏式建筑等,各个时代的建筑融合,见证了西街的变迁过程,并不违和。

西街很长,弯弯绕绕,以为走到头,却还有一段,估摸着有多米。西街也在美丽的江边,叫横江,也有一座古桥,叫夹溪桥,其比屯溪镇海桥还长,还气派宏伟。

街边的女孩

老医生诊所

无论到什么时候,女人都有一颗少女心,吴晓雪尤其。她写过的西街,是烟雨中的样子,像多愁善感的少女。雨雾蒙蒙时,西街红麻石地面湿漉漉的,雨水从两旁屋檐下滴滴答答,街面的木板门每一扇都很涩重。屋檐下,人们撑着伞低着头。

我这次看到的,也是西街的静,街上居民很少,偶有大人小孩行走。两个穿汉服的女孩路过时,路人的眼神都亮了很多。也有电瓶车喧嚣往来,却让西街更显冷淡。

但是,西街的商业和生活气息仍然浓厚,这儿有各种卖新老东西的店铺,比如农具、寿物,老裁缝店、老理发店。理发店里的理发椅有几十年历史了。还有弹棉花店、老医生诊所,扎粽叶扫帚的店铺,有招牌时尚的店铺,比如一家现炒碱水粑的店,没关系,这些店铺和行走、生活在这里的人都很融洽,寻常百姓的生活气息,就在这些店铺和声息里,渗透到路人的眼中。

同安楼,故事比建筑还丰富的老宅

这种苏式建筑,也融入了西街的生命里

弹棉花的铺子。我说,这可以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了,主人说你是市长差不多

(好像说了这话,没听太清楚)

这种老理发椅,用了几十年,还牢固得很。

吴晓雪说,当年的西街,那叫一个热闹繁华。现在,在西街和它的巷子走走,仍能感受到这种繁华。

一路上,不停的找街坊和路人聊天,问了很多西街往事,比如有个古建筑以前曾是风月场所,后来改为旅社,据说黄梅戏艺术家王少舫还住过,再后来改为饮食小吃店,还做过社区办公地。一条街,处处是故事,往事里,是休宁的民间历史与市井烟火的沉淀。

城市大拆大建,很多历史街区、巷弄和古建筑消失了,休宁也如此。但是,休宁留了西街,这是稍感欣慰的。前几任县主要领导还有过做活西街的设想,虽然还没开发起来,但是很多历史建筑挂牌,一些文物单位被保护,街道与风貌得到了整治与保护,也有些建筑被修缮后打算做文旅。

这种扫帚,很耐用

西街没被拆,是最大幸运。留到现在没开发,也不是坏事。中国的历史街区,因为过度商业化开发,很多都变成了乏味的文旅街,千街一面,卖的都是各地差不多的东西,就算有些本土商品也质量一般价格死贵。游客到这些地方,感受不到街区的以往气息,找不到真正的历史记忆。

正如朋友所说,西街开发,千万不要像一些古街把外立面拆、修成千屋一面了,不能拆掉近代建筑,不能赶走原住民和已有的商业,不要把室内装修成现代风貌(引入基本生活需求除外),最大化保持现有风貌和生活商业气息,把污水排放和繁杂电线路治理好,引进一些民宿、咖啡店、酒吧等,即可。总之,让西街成为本地人喜爱的街,能去、敢去休闲、购物、消费的街,还能让游客喜爱,才是最好的。

西街附近,这种窗口店,很少见了

最后,推荐吴晓雪、依然神采飞扬写过的西街文字,她们的西街,有烟火气,有生活感。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39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