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传染途径 http://pf.39.net/bdfyy/bdfyw/160215/4770342.html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0.html
编辑〡祥子摄影〡杨帆
久说齐云岩,今到齐云地,悬崖草色长,幽涧泉声细,历尽高低峰,染遍烟霞气,安得笔如蛇,一写就中意。齐云山,位于皖南休宁县城西约15公里处,古称白岳,因遥观山顶与云平齐而得名,与黄山南北相望,素有“黄山白岳甲江南”之美誉,是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当年乾隆皇帝提笔“天下无双胜境,江南第一名山”,这一叫就是几百年。齐云山道教发轫于唐,与武当山一样奉玄武为宗,历来有“玄武日值武当,夜宿齐云”的说法。早在唐代乾元年间(公元-),道人龚栖霞云游来到齐云山天门岩,结庵焚香,绝粒修真,成为齐云山道教开山始祖。随后,各地方土、信官相继来山,绀洞筑宝,焚修院房,多有建树。至南宋起,在齐云岩下建有真武祠、斗姆阁等,渐具规模。至明嘉靖3年(公元),世宗皇帝派汪天官来山求嗣显灵,遂对道教笃信不疑,“玄天太素宫”、“玉虚宫”、“洞天福地祠”等一大批宫观,在朝廷扶持下相继落成。“四方士女,顶戴焚香,道路不绝,游人骚客,镌题歌咏”,成为江南著名的道教圣地,与湖北武当山、四川鹤鸣山、江西龙虎山,并称为中国四大道教名山。明代《齐云山志》中的“祖师圣语”,为大家诠释了齐云山道教名山的秘笈:“吾山不及诸山富,诸山不及吾山清,吾山冬寒而不寒,夏热而不热。七十二峰接天青,二十四涧水长鸣,三十六岩多隐士,葬在吾山骨也清。”可见,自古以来,齐云山就是一座学道者顶礼膜拜的圣洁之地。长久以来,这座闻名遐迩的道教圣地,不仅以天开神秀的美丽景色和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享誉江南,更以灵验的祈福体验让世人趋之若鹜。如今的齐云山景区由月华街、楼上楼、云岩湖、南山、横江等五大景区组成,风格迥异,各具特色,极目望去,丹岩耸翠,群峰如海,道院禅房为营,碑铭石刻星罗棋布,神奇秀美的丹霞地貌、厚重神秘的道教文化、琳琅满目的摩崖石刻、婉约内敛的徽州田园,组成了一幅斑斓恢弘的山水画卷。横江源于黟县白顶山的横江汩汩流过齐云山,就像一条玉带环绕在山间,弯曲成S形,留下一片两岸风光相对峙,一泓江水诗画情的水域美景,每年的春夏季节更有数百亩怒放的油菜花、向日葵,令人震撼。静卧在横江之上的登封桥是上齐云山的必经之桥,桥面用青石板铺就,10墩9孔的桥身远远看去,像一叶叶小舟摇曳在碧水之中,甚是神奇。当地村民把桥视为吉祥符兆,有“登封桥上望一眼,高瞻远瞩福不浅;登封桥上走一走,延年益寿九十九”的谚称。这桥据说始建于明万历十五()年,说当年徽州知府古之贤倡建此桥,以方便居民。桥成之日,朝廷使者驿书亦至,升古之贤为广东按察司副使,县民感其德政,为表示祝贺古之贤步步登高之意,便将桥取名为“登封桥”。钟一州清淑之灵气,育天地万物之精英,田园风光绮丽动人,风景这边独好。九里十三亭齐云山素以"道"闻名,古之先贤在谋划整山布局时无不求与道数相契合,明嘉靖、万历年间,齐云山道教鼎盛,为方便游人香客上下休息,为路人遮风挡雨,香客游人休憩之用,在短短的4.5公里的山道上,建有十三座风格迥异的亭子,号称“九里十三亭”。在道家渴望长寿永生理念中,"九"通常为易中天数之最,至阳;"十三“取象龟背上的版纹,龟为水之精,至阴。二数相合,可知"九里十三亭"蕴含了阴阳和顺、健康长寿之意,故有"齐云山山上走一走,延年益寿九十九"的说法,后因游圣徐霞客曾三年间两次(、)由此登临齐云山而获"霞客古道"之名。一天门拱日峰下一座石梁横亘于山石之间,形成一个高6米、宽3米的天然门洞,气势不凡,这就是一天门。传说是玄武大帝与地藏菩萨争夺齐云山时,一脚踢开山体而成,因用力过猛,他的靴子飞出,后亦成巨石,至今仍挂在天门顶上。一天门远看形同象鼻,崖壁下布满了道观,悬崖上尽是摩崖石刻,“天开神秀”、“天开图画”、“新安胜境”、“齐云胜景”、“玄天妙境”、“攀云捧日”、“人间天上”、“人世蓬瀛”、“近蓬莱”等等,或高或低,或大或小,或楷或草,共近百处。齐云山的古代崖刻碑刻原有多处(块),现存多处(块),距今最久远的为唐代所刻。题者有名家显宦也有平民百姓,内容有文、赋、诗、记、名、句,字体有楷、行、草、隶、篆,风格各异,艺术精湛,既有许多宝贵的历史信息,又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云岩湖云岩湖在山的东侧,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修建的人工湖,湖体狭长,水光潋滟。河面弯曲错杂,泛舟湖上,青山悠悠,流水潺潺,两岸鸟鸣清脆悦耳,湖水清澈如镜,蓝天峰峦尽收水底,令人遐想陶然,被诗人赞为齐云山一颗绿色的翡翠。湖畔有灯笼峰,高多米,状如城墙,上部峭壁间突起9个秀石,如同九盏灯笼,并排悬挂城门。与灯笼隔水相望的是“詹东图读书台”遗址。(注:詹东图,明隆庆9年(年)进士,一生无意仕途,寄情山水,被齐云山旖旎风光所陶醉,自号“白岳山人”)。湖边有一座跨度约70米的“天生石桥”,在半空中画出一道圆弧,与远处的山峰相映成趣。天生石桥下碑刻林立,现保存宋、元、明、清等不同朝代摩崖石刻大约70块。这些石刻的书体不一,或秀美柔婉,或雄浑豪放,俨然是一座书法宝库,蔚为大观。楼上楼楼上楼又称“第十三楼”,建于明嘉靖七年(年),先人以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上下二层石窟中顺势建起一座雄奇的阁楼,当年有8个道士住在洞内避世修炼。如今上层建筑俱毁,但石墙完好,岩上有白云道人题写的“第十三楼”石刻。月华街黛瓦白墙、翘角金顶,远远望去,月华街宛如一条天上的街市,悬浮在齐云山半山腰,因常常笼罩于茫茫云海中,所以也被称作是“云上天街”。月华街其实并不是街,而是一个小小的古村落,村子在宋代开始形成,距今好几百年。村民大多是道士的后脔,齐云山道教初属全真派,道士皆出家清修,除情去欲,修性修命,证道成仙,不结婚不食荤,着道装,束发蓄须。明代后改奉正一派,道士可以喝酒吃肉、结婚生子,可着俗装,不束发留须,平时还可以从事别的职业,“修行在尘世,尘世即修行”。如今的月华街是道士与居民杂居之所,游人住宿之地,虽只有短短数千米,却十分古色古香,粉墙黛瓦的徽派房居高低错落,缭绕的云雾,更让这座街市恍如仙境。月华街附近还有小壶天、最高峰、方腊寨、五老峰、一线天等众多好去处,奇峰幽洞,岩石嶙峋,树木葱郁,云雾飘荡,山风习习,林涛阵阵,泉流潺潺,鸟鸣啾啾,一年四时,晴雨晨昏,景色各异,不变的是清秀静逸,令古今游人神醉心怡。玉虚宫玉虚宫始建于明正德十年(公元年),由养素道人汪泰元募资,历时近十年,依天然山洞辟建而成,天人合一,气势雄伟,建筑巧妙,充分体现了“天道自然”的思想。宫坐南朝北,东为治世仁威宫,中为玉虚阙,西为天乙真庆宫,皆供玄天上帝神像,内并有众多其他神像。宫前皆有红色砂石牌坊,四柱双层,精雕细刻,古朴精致。宫前有一高七米余、宽一米余的古碑,上刻的《紫霄宫玄帝铭》是江南才子唐寅所作,共字。太素宫沿着月华街一直走到尽头,就是齐云山最大最有名气的宫观——太素宫。太素宫建于南宋宝庆年间,后因嘉靖皇帝在此求子灵验而赐名,并成为江南第一皇家道场。太素宫负南朝北,东为鼓峰,西为钟峰,中为玉屏峰,三峰相连呈“山”字形,大殿有如交椅,左青龙右白虎。殿后五股山泉汇于殿前,正应了“五水到堂一水出”的大吉。香炉峰正对面是齐云山十大奇峰之一的香炉峰,自谷底拔地而起,底小身粗,怡似香炉。峰顶有一铁亭,两层四角,内置一铜香炉。每当雨后初晴,云雾飘渺之时,香炉峰或隐或现,朱熹曾有诗云:“日照香炉峰,霭霭烟飞暖”。小壶天小壶天是道家传说中的仙境,齐云山有个小壶天,那是紫玉屏下、丹崖绝壁上的一个葫芦形的石洞,可容三四十人。行过“退思岩”,一行“蓬壶深处”的篆体大字便将你引进壶中天地。小壶天壶口由红沙岩雕成的葫芦形门坊构成,这在国内极为罕见。伫立丹台,俯瞰下方,极目远处,山光水色、村舍田园,尽收眼底。最高峰廓岩为齐云山最高峰,海拔米。自其下仰视,岩作45度倾斜,形似摩天大楼,岩壁上现有大小题字20多处。方腊寨峰岩下有一台,名“思耻台”,为道众犯了清规戒律思过场所。独耸岩因孤峰耸立与诸峰均不相连而得名。岩西面悬崖绝壁,旁有可容纳百人的石洞,相传方腊起义曾领兵驻扎于此,又名“方腊洞”、“方腊寨”,这里“方腊寨”三字出自当代书画家赖少其之手。齐云山距黄山景区仅有60公里,“黄山白岳相对峙,风景绮丽甲江南”。齐云山峰岳高旷,重峦叠嶂,丹霞地貌,朱红尽染,犹如一颗硕大无朋的玛瑙石,镶嵌在皖南的万山丛中。黄山、齐云山这一对姊妹山双双矗立在古徽州大地上,风姿绰约,交相辉映,魅力无限。本文文字整理自网络,配图来自徽州本土摄影师杨帆老师,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致谢!|本号文章欢迎分享||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