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万历首辅叶向高的故事在福清可谓家喻户晓,他留下的诗词歌赋、奏疏书信相当多,也有许多淹没在历史尘埃之中。近日,由福清市文化体育和旅游局、福建省黄檗禅文化研究院专家组成的“黄檗文化遗存田野调查小组”,在对唐代古刹敛石寺遗址以及齐云山摩崖石刻进行现场考察时,新发现一处万历四十六年()叶向高题壁摩崖题刻,该石刻位居山崖高处,体量大,字数多,由四首七绝组成。经过一段时间的佐证比对和分析,历史脉络大体显现。
明《八闽通志》记载,明初洪武年间,福清有寺院座,其中“凡四十八寺俱洪武间并入黄檗寺”,所谓“四十八寺入黄檗”。并入黄檗寺的寺院中有三座是唐朝所建寺院,分别是:方兴里(今镜洋镇)敛石寺、天竺寺,善福里(今宏路一带)广平寺。这座敛石寺就位于镜阳镇的齐云山脚下。
齐云山是镜洋和一都的分界山,这里奇峰峻岭,云海浩渺,紧邻大化山、十八重溪,呈南北走向,是一都溪的发源地。这里有五座大山的海拔都在米以上,围绕中间还有一座小山,海拔仅米左右,当地人称其为“五龙戏珠”。这里的瀑布有数十米高,瀑布下就是龙潭。许多人都记得黄檗山也有龙潭,需要说的是这两处龙潭,不仅都是黄檗文化的重要遗存,而且和福清东漈寺龙王坑、龙卧寺后山龙潭一起,成为福清重要的古代“祈雨文化”遗址。让我们共同探寻吧!
在敛石寺旧址,黄檗山万福寺住持定明法师仔细查看寺院建筑的基础,他介绍说,明初敛石寺并入黄檗寺后,隐元禅师三位直系法子来此当山十余年。分别是木庵性瑫、即非如一、三非性徹三位禅师。这位木庵性瑫禅师与本师隐元隆琦禅师和法弟即非如一禅师的书法,被称为“黄檗三笔”,是日本黄檗宗的三大书法家。木庵性瑫禅师在这里住持三年,之后即非如一禅师接棒住山。顺治十一年,即将东渡的隐元禅师,付法于泉州籍弟子三非性徹禅师。隐元禅师东渡第二年,三十四岁的三非性徹禅师,住持敛石长达五年。
即非禅师的远祖林希逸作有《重建敛石寺记》一文,林希逸讲到,我的老家福清有一座敛石禅寺,是唐代僧人知嵩所创立,寺院后山里有“龙潭”。宋宁宗时期,有一位莆田僧人“弥清”,“以其贤”而被地方官员和乡贤请来重建敛石寺,历二十四年“辛勤经画”,接下来其弟子“慈榕继之”又“二十年余”。林希逸特别讲到,敛石寺后山左右有两个龙湫,因为官府“重农、闵雨”,这里是祈雨圣地,“时兴云雨,随祷随应”。
在当地向导引导下,田野调查小组一行,经敛石寺一侧废弃的采石场,穿过大片芦苇青纱帐,在乱石阵中顺潭谷河床“爬行”,期间要攀爬翻越三处基本没有任何抓手的崖壁,到达龙潭深处。参加此次调研的黄檗书院研究员王赞成先生,凭借多年的野外考古经验,在龙潭石菖蒲丛生的右侧十多米高处,发现一块较为平整的峭壁。
在向导和志愿者帮助下,专家冒着危险爬上崖壁,用专业方法对这里的青苔和淤积杂物进行清理作业,逐渐显露出六行字迹。经现场辨认,专家认为这些文字是不全的,右侧应该还有内容。可是右侧的摩崖已经和石壁浑然一体,根本看不出任何刻字的痕迹。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一层层清理青苔后,又用半个多小时时间仔细刷去积泥,“游敛石观龙潭”等三列大字以及摩崖石刻最后落款的“叶向高”三字渐渐露出崖面,大家一阵欢呼。
此后的时间里,福清市文物局组成由《海峡都市报》副总编倪可风、福建师范大学教授蔡清德及其博士生陈锴生、北京鲁迅博物馆研究员肖振鸣、福清市书法家协会主席王钦文参加的专家组对摩崖石刻文字进行释读,基本确定摩崖石刻为叶向高书迹,为七绝四首,内容如下:
同举孝廉应相游敛石观龙潭
古寺寻僧去不回,空余断础翳苍茫。
人间陵谷寻常事,不独昆明有劫灰。
青山百叠锁崔嵬,峭壁凌空相对开。
行到灵源穷深处,千寻飞瀑自天来。
寒潭六月自生风,知是神龙避暑宫。
即向潭边聊濯足,恐惊雷雨下晴空。
见说峰头更有峰,倒倾银汉湿芙蓉。
羊肠一缐无人度,驾螭还留同士踪。
万历四十六年夏日,
邑人少师大学士叶向高
福清市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局长、文物局局长杨锦嵩介绍说,齐云山敛石寺龙潭摩崖石刻始于淳祐十一年(),至今已逾多年,文曰:淳祐辛亥三月十八日,知县事方棫祷雨至此,住山慈榕立。十多年前,我市开展文物调查时又发现了后人刻石的叶向高天启五年()来此祈雨的石刻,文曰:天启五年三月二十九日,邑人太师大学士叶向高同太学生吴需静安二人来,与祈雨有应。这次调研发现的摩崖,是叶向高万历四十六年(),到敛石寺参禅,之后入山观龙潭。从落款时间来看,这是叶向高“谢政归来”四年后的一次古寺寻僧和龙潭胜游,四首七绝,不仅说的是纪游风景,更有“峰头更有峰”的感悟,以及“人间陵谷寻常事”的淡定从容。从文献记载上看,敛石寺是出过密庵咸杰禅师等多位国师的千年名刹,从文物保护的角度而言,敛石寺遗址应当和这里的摩崖题刻是连为一体的,下一步需要纳入保护范畴。
《海峡都市报》副总编、书法家倪可风认为,齐云山敛石寺叶向高摩崖石刻,书迹纯熟老道,草风劲飒飘逸,是极具研究价值的玉融乡邦文献。
黄檗山、万福寺、龙潭、祈雨;齐云山、敛石寺、龙潭、祈雨,世世茫茫,时光冉冉,我们坚信文物是有声音的,文物、遗址背后尚有许许多多相关联的故事需要我们去触摸历史,揭开面纱,进一步探索、发现。
图文:高山、白撞雨(福建省黄檗禅文化研究院副院长),由福清市文化体育和旅游局授权发布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81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