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劲万盛日报八面山寨子门,位于万东镇榜上村八面山山腰,毗邻交通要道二郎峡,正前方是万盛工业园区建设组团,山下为孝子河,重庆至万盛铁路也从此穿过。万盛现存的山寨,如南桐保营寨、腰子岩天全寨等,大都修砌在地势较为险要的山上,或是躲避土匪强盗,或是躲避战乱,抑或是土匪窝。而这些多与清朝末年太平天国石达开所部活动有关。当年先民们为了躲避战乱,在地势险要处修建石寨,以防不测。据说石达开一部人马攻打天全寨,久攻不下,死伤惨重,士兵的血把山下水田都染红了,可见天全寨不是一般的险要。那么,今天要探幽的寨子门又如何呢?我们跨过一段铁路往上走,越山涧溪流,过田间小道,穿茶园曲径,一路七拐八弯,留下探寻的足迹。虽然脸上溢出汗珠,腿生疲倦,但为了早点目睹山寨的“庐山面目”,大家还是兴致冲冲地往上爬。“到了!”山寨大门不偏不倚,修在城墙正中,给人宽大重实之感。寨门高、宽各两米有余,进门左上方石墙有个凹处,约10厘米深。“这是门栓用的!”“想必这扇寨门有些重量。”大家边说边往里走,但通道已被土石填满,堵住了去路,我们只好折回来。回到城墙边,我们细心打量。城墙高3米以上,用一块块方正厚重的黄褐色条石堆砌而成,条石之间有泥浆粘合,无裂口缝隙,十分紧密。我试着用双手使劲推,但城墙纹丝不动,十分牢固,手上却沾满了因岁月风化而渐剥落的黄沙。我吹吹手上的泥沙,又情不自禁地触摸城墙上的泥沙,再把手死死按在寨墙上,顿时一股凉意袭来。昨日寨墙,已物是人非,那空中纷纷散乱坠落的泥沙仿佛在诉说前尘往事,带不尽后人的思绪,让人凭空增添几多遐想、几多感慨、几多惆怅。由于寨墙建在凸形山顶,三面是悬崖,呈收束状,从整体上看,有几分雄姿。“这里有条路可上去。”有人惊喜说道。进了山寨,一眼望去,里面不是丛生的杂草,就是一排排绿油油的茶树,只有四周那长在三合土上绿幽幽的青苔,告诉我们这里曾是山寨的寨墙。也许这是当年农业学大寨时期的产物,人们把罗汉山修整成茶山,并一直延伸到山寨里。“快看,这块石头边上有个洞!”“可能是灶台,颜色呈黑色,有被烟熏过的痕迹。”“从哪里来,四周又出不去。”“要么附近有水井,要么有秘密通道。”……就在我们议论时,一人喊道:“快来看,原来这边还有道门。”这道门可能是寨子门的后门,比前门大些、高些,也是用方正厚重的条石堆砌而成。门外是一片茂密的竹林,其间有条小道,已被多层竹叶覆盖,不远处就闻潺潺水声。我们推测,平时通过这道门到山涧取水,由于有竹林遮掩,一般不会被发现;一旦前门失守,人们就从这道门撤离。“前人充分利用地形,布置得不乏周全。”我们赞叹道。“寨子门的制高点在哪里?”顺着四周的青苔往上看,制高点还有米,上面也是一片茶山。要上去,须通过眼前两米高的杂草丛,也不知道其中的深浅。是啊,我们确实有些疲惫,但行百里者半九十,即便还差最后一米的距离,我们也要鼓起劲到达终点,看个究竟和完整。我们成一字型队伍在杂草丛中穿行,七拐八弯后来到了制高点。站在上面,可将寨子门里的一切看得明明白白,视野还可触及寨子门周边、八面山顶、万盛城区,还有巍峨连绵的大黑山……寨子门整体面貌呈驼峰形,前低、中洼、后高,长约米,最宽处约50米,最窄处不到20米,不知建于何时。我们想象着山寨战斗的场面、生活的场景、白天的喧嚣、夜晚的静谧、婴儿的啼哭、松涛的呜咽……想到深沉之处、想到不解之处、想到沧桑之处,便对着大山,张开喉咙,发出粗犷的呼喊声:“喔——啊——喂——”像在穿越时空、求证历史,又似在挥洒探幽的倦意。下得山来,回首仰望,罗汉山果如其名,像一尊笑面罗汉坐拥八面山坡,笑看远山云烟,任凭山下车来人往,河水奔流。镶嵌其上的寨子门,已是明日黄花,风采不再。那剥落的一页页尘封历史,一层一层展示在世人面前。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73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