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休宁县的齐云山,古称“白岳”,位于黄山市(屯溪)以西公里,休宁县城西15公里处,因“一石插天,直入云端,与云并齐”而得名,是一处以道教文化和丹霞地貌为特色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清乾隆皇帝赞誉为“天下无双胜境,江南第一名山”。

齐云山道教始于唐乾元年间(公元/),至明道教盛行,香火旺盛,与江西龙虎山、湖北武当山、四川青城山并称中国道教四大名山。齐云山与黄山比肩而立,素有“黄山白岳相对峙,绿水丹崖甲江南”之称,是徽州文化的杰出代表。明代大戏剧家汤显祖有诗:“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游。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诗中的白指的就是齐云山。

年,我去过一次齐云山。15年后的年五一节,我和爱人一起,第二次去齐云山。

早上,从休宁县城出发,打的,十几分钟就到齐云山脚下的登封桥北侧。

徽州俗谚说:“登封桥上望一眼,高瞻远瞩福不浅;登封桥上走一走,延年益寿九十九。”我和爱人达成共识,今天上山不坐索道,要过登封桥,走九里十三亭的“霞客古道”上山。

这登封桥是有典故的。据说,明万历十五年(年)徽州知府古之贤倡导建桥。桥成之日,古知府驾车而来,正举行庆典之际,朝廷使者驿书至,升古之贤为广东按察司副使,县民感其德政,祝古之贤被封大官,步步登高,便将该桥取名为“登封桥”。中国的老百姓心中有杆秤,好官坏官是清楚的,对好官那是感恩戴德的。

桥不长,也就多米。站在桥上,看看四周,山水风光景色秀丽,心情十分愉悦。

走过桥南端的石牌坊,下石级,右拐,进入村庄。一条红砂石板路,干净整洁,两边是两三层的徽派建筑,白墙黛瓦,环境优美。不一会,只见一四柱三间牌坊,上刻“天下第一名山”。

沿着石级小道,前行数步,右侧有一“九里十三亭(霞客古道)”介绍。“九里十三亭”的“九里”是指从这里到月华街有9里路,“十三亭”指这条登山道上有1座古亭。遗憾的是石碑上竟然将4.5公里错写成1.5公里,这种错误实在不应该发生。

徐霞客曾两次来齐云山,写下著名的《游白岳日记》,白岳,指的就是齐云山。日记里,徐霞客记载了他万历四十四年(公元年)正月游齐云山的情况:“丙辰岁(年),余同浔阳叔翁,于正月二十六日,至微之休宁。出西门。其溪自祁门县来,经白岳,循县而南,至梅口,会郡溪入浙。循溪而上,二十里,至南渡。过桥,依山麓十里,至岩下已暮。登山五里,借庙中灯,冒雪蹑冰,二里,过天门,里许,入榔梅庵。”就这样寥寥几句,讲清了他上山的路线。休宁县、齐云山管委会依此确定,霞客古道就是齐云山北面的登山道,就是“九里十三亭”。

九里十三亭,齐云山1座亭的总称。明嘉靖、万历年间,齐云山道教鼎盛,为方便游人香客上下慈息,在9里登山道上,建有1座亭阁,称"九里十三亭"。九里十三亭,其中的九和十三这两个数字,蕴含着道家渴望长寿永生的理念。九为易中天数之最,至阳;十三取象龟背上的版纹,龟为水之精,至阴。二者结合,取意阴阳调和,健康长寿之意。

1亭依次为:第一仙关亭、步云亭、环峰拱秀亭、登高亭、中和亭、白岳亭、凌风亭、瞻敬亭、松月亭、海天一望亭、云水亭、渐入仙关亭、望仙亭,亭亭不同,风格迥异,各具特色。

好啊!今天我和爱人就要沿着年前徐霞客走过的古道去人间仙境——齐云山了。

走数百米,见“步云亭”。齐云山以祈福灵验著称于世,徽州学子趋之若鹜,将登山行程比喻成平步青云,故建“步云亭”。拾阶而上,平步青云,心旷神怡。

几分钟时间,来到环峰拱秀亭。亭子坐落于峡谷之中,四周秀峰环伺、林木争荣、尽显幽秘。亭子始建于明嘉靖十五年(年),系江西婺源大坂人汪鋐捐建。汪鋐一生仕途通达,替嘉靖帝求子灵验后,官至兵部尚书兼吏部尚书而位极人臣,然而宦海沉浮、波谲云诡,让这位致仕回乡的显宦心有余悸,多年的为官经历让他深谙韬光养晦之道,故建此亭以表心迹。

眼前的“丹峰围我坐,霞客引君行”引起了我的注意。今天,走在“霞客古道”上,休憩在环峰拱秀亭中,品读着精美的对联,欣赏四周的美景,联想当年霞客登山的情景。丹峰围着我,我与丹峰论道,情景交融,物我同一,穿越时空,循着霞客的脚步,去往人间仙境。

经过登高亭、中和亭、白岳亭、凌风亭、瞻敬亭、松月亭,很快来到海天一望亭。站在海天一望亭,面向山下一望,“把酒问天舒望眼,凭栏观海沐清风,”有山有水,有树有花,有农舍有田园,海天相连一望无际,唯登高者能见其美。

一路上来,群山苍翠,满目青绿,山行何逍遥,林深气萧爽。过了云水亭、渐入仙关亭,最后来到第十三亭——望仙亭。

望仙峰与中和峰之间,是个天然的隘口。两峰对峙,峭壁相夹,如天开一缝,望仙亭雄居顶端,气势雄伟。亭上端挂“望仙楼”横匾,左右为清乾隆皇帝赞誉的“天下无双胜境,江南第一名山”名联。站在亭上,周围奇峰重峦和月华街、齐云山镇、横江等,尽在眼中。

乘索道和走霞客古道的,在望仙亭会合,购票进山,68元一人。

穿过望仙亭后走一段下山路,过洞天福地、梦真桥、栖真岩、忠烈岩、寿字岩、雷霆纠罚祠、一天门,来到了真仙洞府。

真仙洞府是齐云山的标志性景点。崖壁峭立,怪石嶙峋,摩崖石刻众多,年代涵盖宋、元、明、清。山壁上,方寸之间凝聚了上下几千年的历史云烟,承载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不仅如此,真仙洞府既是齐云山道教文化的核心所在,又是齐云山儒释道三家的完美融合所在,因为在它这里的每一个洞窟里都有这样的符号展示。

在真仙洞府的标志“天开神秀”几个大字之下的山壁上,开凿了许多洞窟,洞窟里供奉有所不同。如八仙洞供奉道家八仙,圆通洞供奉南海观音,罗汉洞供奉真武帝君、两旁却又站着十八罗汉,文昌洞供奉文曲星君,雨君洞供奉龙王。一个真仙洞府供奉的儒释道俱全,由此可见人们对于神灵的崇拜之情,同时也显示出了齐云山道士的无尽智慧和丰富的想象力。只有这样的想象力,才开辟了这块儒释道合璧的神仙洞府。

我们来到真仙洞府,恰好遇上景区道士做道场,传授道德经。游客在“天开神秀”对面大平台上席地而坐,十几位道士分别在平台上,两边山峰上,遥相呼应,此起彼伏。全体游客跟着道士一起高声朗诵“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离开真仙洞府,过二天门、三天门、财神殿,站在玉柱峰的凌虚台上遥望。月华街背负玉屏峰,前案香炉峰,如一钩晓月,悬在齐云半山腰,任凭天风浩荡,雾走云飞,月华街如梦似幻,是仙境还是人间?

经天宫府,走进了月华街。这是一条位于齐云山山腰的天街,是道士与山上居民杂居的地方,两旁是白墙黑瓦马头高翘的徽派建筑,寻常如小镇。如果不是山上最大的太素宫建在街中,还真以为误入俗地。

齐云山的道士是俗家道士,好多就是山上的村民,农忙时忙于耕种;农闲和道教节日时,脱下俗衣换上道士打扮,在道观内修行,这种亦农亦道的身份在其它道教名山并不多见。我想,这应该是道教所追求的人自身的和谐、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的理想境界吧!

走在月华街上,只见宫观和店铺栉比,香烟和炊烟互绕,经声喧声相闻,完全一幅道教与民众天然相融的生活图景。月华街之美尽在“天道自然”,“天人合一”的和谐之美,月华街之美更在它充满人间的真情暖意、秀美自然。齐云月华,人间仙境。

齐云山最高峰海拔只有米,山真的不高,走霞客古道上山还是比较轻松的,真正应验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齐云山是座独具特色的山,在其方圆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流光溢彩的丹霞地貌、琳琅满目的摩崖石刻、神秘玄奥的道教文化、旖旎清丽的湖光山色和秀美自然的田园风光,恰似人间仙境,令人神怡心醉。

爱人游齐云山后,写了一篇“我想住进水云间”美文,她说:“我期待,在一个烟雨蒙蒙的日子再上齐云山,住进我的‘水云间’。”

我想,在不久的将来,这个愿望应该可以实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51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