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上,各地建筑风格差异很大,其根本原因就是中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环境不同,建筑为适应环境满足人们生活需要,自然也是风格迥异,做法大相径庭。可以说自然环境对传统建筑的影响是根本性的。对于建筑学而言,谈论自然环境地理概况是似乎有些枯燥无趣,有“舍本逐末”的感觉,实际这些恰恰是建筑设计最需要考虑的地方。

徽州一府六县

徽州民居主要分布在古徽州一府六县(歙、黟、休宁、婺源、祁门、绩溪)境内,并影响到周边地区:如旌德、泾县,青阳、石台、东至等县;江西省景德镇市、浮梁县;浙江省的开化、淳安、建德、临安等县。在这些地区里,徽州民居保存得最好的则要数黟县、歙县、屯溪等地。黟县的宏村、西递,歙县的棠模、棠樾、呈坎、渔梁、潜口等地,均有较为集中的古民居群。据方志记载,徽州地区上古时属九州中的扬州,春秋时先后属吴越,战国时属楚国。秦时,设会稽郡,辖歙县、黟县,汉代时大部分时间属丹阳郡。东汉献帝时,分歙县、黔县,增始新、新定、黎阳、休阳,辖区变为6县,设置新都郡,属扬州。三国时,改治所在始新,其余未变。晋代属新安郡,亦辖6县,县名略有改动。南朝时,在此设郡,仍属扬州,辖区和治所略有变化。隋朝炀帝时,置新安郡,辖休宁、黔、歙3县。唐初,置歙州总管府,属江南四道;到唐朝末年时,领歙、休宁苏、婺源、绩溪、祁门6县,此后一直到清代,徽州的辖区都没再发生变化。但是将该区域称为“徽州”则是从宋宣和二年开始,元朝时升为徽州路,属江浙行省,明朝初年改为兴安府,后又改为徽州府,直接隶属南京。清初,徽州地区属安徽省,其辖区包括歙、黟、休宁、婺源、祁门、绩溪县。由上述可见,早在先秦时期,徽州地区已经与中原地区有密切关系徽州今称黄山市,位于安徽省最南端,介于东经°12′,北~,分别与宣城市的绩溪、旌德、泾县,池州市的青阳、石台、东至县,江西省景德镇市、婺源县,浙江省的开化、淳安、临安县交界。从总体看,徽州境内多山。北部有黄山山脉,构筑了徽州地形骨架;中部有齐云山脉,虽多数山峰不过~米,但相对高差则常达~米,崖壁直峭,特别是它的山体由红砂岩和砾岩互层组成,属不可多得的“丹霞地貌”。黄山白岳声誉之隆,几成徽州的代名词。此外,徽州东部绩溪、歙县有天目山余脉,及其延伸至歙县、休宁境内的白际山脉。西南祁门、婺源、休宁境内有由西向东走向的五龙山脉,主脊平均海拔~米。徽州境内河流多属新安江水系,如率水、练江、横江、丰乐水、布射水等。此外,祁门的阊江,婺源的古坦水、段莘水、横槎河、乐安河属鄱阳水系。徽州河流弯道多,河床窄,流速急,一些溪流从千米以上崇山峻岭直奔而下,汇聚成河,形成了诸如山涧、峡谷、流泉飞瀑、浅滩等丰富的自然景观。在徽州山岭丘陵之间,错落着一些断陷盆地和山间谷地,其中最大的盆地,为包括休宁、歙县和绩溪各一部分的“屯溪盆地”是徽州粮食的主要产地。徽州地处北纬,属亚热带北缘山厚型季风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6.3℃,无霜期天,平均日温在1℃以上的为天。在这样暖季长且无严寒的条件下,住宅建筑主要适应夏季气候,所以堂屋为敞厅,向天井开放,厨房等附属建筑也多为开敞形式。徽州地区雨量充沛,空气湿度较大。年平均降水量.2毫米,全年降水天数天,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8%。

天井处出檐很深

因此坡屋顶出檐较深,屏风墙上部也做瓦顶,以保护墙面不受雨淋。为了克服闷热,房屋进深大,外墙高,太阳不能直射到室内,以取得阴凉效果。特别是在堂前后设置天井,使室内外空间紧密相接,建筑物的大部分又经常处在阴影之中,从而加大了空气温差,加速了空气对流。

外墙很高

此外,徽州地区地少人多,山岭、丘陵占总面积90%以上,在清道光年间(~)仅歙县人口达60多万。在耕地少、人口多的条件下,建房不得不设法节省用地,向上发展争取面积。因此,住宅普遍为二层楼房,三层也不鲜见。该地区建筑材料丰富,木材尤多,民国《歙县志》谓:“屋庐之制,因居山国,木植价廉,取材宏大。”以上这些徽州特殊的地理环境客观地影响了徽州建筑的形态与特征,孕育了徽州建筑的一些鲜明个性。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既为村落园林化铺垫了基础,也是吸纳族迁徙的重要原因。自然环境决定了徽州建筑基本属“山地建筑类型,大自然更慷慨赐予激州以他地难以企及的自然景观。中国风水术中理想村落环境模式,所谓“风水宝地”,是不易求得的,然在徽州却比比皆是。这一方面为徽州村落园林化提供了条件。州很多村落只是在自然景观基础上稍事修整,便达到“全村同在画中居”的境地。徽州村落大多能整体融于山水之间,达到山水与村居的和谐统一另一方面,徽州“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的秀美山水,是吸引北方士族迁徙至此的重要原因。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宗族的繁行兴旺被视作家族头等大事,徽人深信优美的自然环境促进着宗族的兴旺与发展。

自然环境对徽州人性格的铸就,审美观的积淀起着重要作用,反过来又潜在影响着徽州建筑风貌。正是“山峭厉而水清激”的环境塑造了徽州人性格中刚毅、节俭、好义的基质,陶冶出平淡自然、率真拙朴的艺术旨趣。徽商每每积极捐资家乡建设,尽管有极复杂动因,但难以抹杀其人格中豪爽好义的因素。“山峻而水清,以故贤才间出,大夫多尚高行奇节”,环境和人的品格往往存在着某种联系。至于自然环境对审美观的陶冶,更是难以否认的事实。徽州山水对徽人艺术旨趣陶冶是显而易见的,徽人的“山水情结”,在受到商业文化奢靡之风浸染,在儒家伦理道德教化的理性”之后,虽已变得模糊,但其依然顽强地存在和表现着,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小姐楼

今日所见大多徽州建筑中,自然与雕琢、质朴与工巧飘逸与规矩等对立因素常常并存,需要我们耐心地去审视,去剥离徽州建筑中环境因素的存在使得黄山市及周边地区普遍流行着统一一贯的微州建筑传统技艺。与之相应,民间传统建筑的风格也大体稳定而趋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47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