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上海3月30日消息(记者林馥榆)作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周年红色经典剧目展演季”重磅剧目,曾拿下“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等多项大奖的沪剧《挑山女人》今明两晚在美琪大戏院再度上演。

沪剧《挑山女人》剧照(央广网发上海宝山区沪剧艺术传承中心供图)

据悉,迄今为止,该剧已被河南豫剧、广西壮剧、山西蒲剧、安徽黄梅戏四大剧种搬演、移植。宝山沪剧团团长、沪剧《挑山女人》主演华雯坦言,其他地方剧种之所以愿意来移植整部作品,说到底就是它能引发观众的共鸣。

自年10月26日首演至今,《挑山女人》这部由宝山沪剧团根据真实人物改编的原创沪剧盛演不衰,还数度受邀登上北京国家大剧院的舞台,助力沪剧这一地方剧种拓展全国影响。该剧获得了“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优秀剧目奖”、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在内22个重要文艺奖项,累积演出场次达场,观摩人数超过28万。

上海沪剧、河南豫剧、广西壮剧、山西蒲剧、安徽黄梅戏《挑山女人》主角齐聚一堂(央广网记者林馥榆摄)

《挑山女人》根据齐云山女挑夫汪美红的真实故事改编,展现的是一个最平凡的母亲释放的爱的能量。和如今很多原创的现实题材剧目,注重挖掘本土区域的英雄典型不同,沪剧《挑山女人》将目光辐射长三角,聚焦一个安徽的“女挑夫”。安徽故事上海来讲,既体现了这座海纳百川的城市博大的胸怀,也凸显上海班底的精耕细作,展现“上海制造”过硬的品质保证。

沪剧这一颇有局限性的地方剧种的优秀作品,要“跨界”“破圈”掀起移植热潮更得益于观众的肯定。华雯说:“沪剧《挑山女人》到北京、河南、广西、山西、安徽、广东等地方都曾演出过,不管听不听得懂上海话,台下都‘哭’成一片,观众是真的喜爱和感动,他们的掌声、泪水和谢幕后迟迟不愿离去的身影,证明这部剧已超越剧种本身的局限。”

在全国屡获大奖后,《挑山女人》也并没有停止它的巡演步伐,还是每年都会定期下社区、走学校、进基层。为满足不同层次的观众的需求,《挑山女人》多次举办“金曲大奖赛”,剧中“天上宝、地上宝”“妈妈莫伤心”等催泪唱段在戏迷群中传唱至今。

回看沪剧《挑山女人》掀起的搬演热潮,亦是上海这一“戏码头”向“戏源头”转型的缩影。现如今,曾被冠以远东第一戏曲大码头美誉的上海,不仅是各大剧种争相竞艳的舞台,还是原创优秀作品的孕育孵化地,而“上海制造”不单是潮流导向标,也正向着品质保证迈进。

本文来源:央广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26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