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城山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西南,是青城山都江堰的主体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真龙门派圣地,十大洞天之一,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五大仙山之一。青城山林木青翠,四季常青,诸峰环峙,状若城廓,故名青城山,有“青城天下幽”之称。青城山历史悠久,相传轩辕黄帝时有宁封子在青城山修道,曾向黄帝传授御风云的“龙跻之术”。黄帝筑坛拜其为“五岳丈人”,故后世又称青城山为丈人山,并建丈人观纪念。青城山在古时与湖北武当山、江西龙虎山、安徽齐云山、陕西景福山合称五大仙山。各自供奉真武荡魔大帝、五岳丈人宁封真君、昊天玉皇上帝、降魔护道天尊、广援普度天尊。
建福宫坐落在丈人峰下,位于前山山门左侧。宫观始建于晋代,今建福宫系清代重建,近年又大规模扩建,现分别供奉五岳丈人、太上老君、东华帝君等神像。宫观原名丈人观,南宋时朝庭赐名“会庆建福宫”,简称“建福宫”。宫前有清溪和缘云阁,宫后有赤诚岩、乳泉、水心亭、梳妆台、林森洞等各名胜古迹。还有长达字的清代青城山著名长联。
青城山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地之一,自东汉以来历经二千多年。东汉顺帝汉安二年(公元年),道教创始人“天师”张陵(张道陵)来到青城山,结茅传道,青城山遂成为道教的发祥地,被道教列为“第五洞天”。传说道教天师张道陵晚年显道于青城山,并在此羽化。
天师洞原名叫延庆观,唐朝时改为常进观。观内有张陵(张道陵)天师结茅河道所居之洞室,是青城山道教活动文化中心。现有建筑多为清代和民国时期修建或重建,具隐,藏,幽,静等特点。观内荟萃了青城山道教文化的精髓,其三清大殿藏唐碑为省重点保护文物。观中有黄帝祠,三皇殿,天师殿,隋代天师石像,唐代御碑和三皇画像,明代石刻浮雕,汉代古银杏,宋代九株松以及降魔石,洗心池等古迹玫宝。观内藏有历代名人雅士的大量诗词,书画,匾额,楹联等珍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有道教博物馆之称。年被列为国家道教重点宫观。洞门前有一株古银杏树,高约50余米,胸围7.06米,据说乃张天师手植,树龄已达余年。
三皇殿在黄帝祠右上方,供奉着唐开元十一年镌刻的伏羲、神农、轩辕三皇石像。青城山镇山之宝《大唐开元袖武皇帝书》碑就在殿内。黄帝祠左侧有一洞,传说乃张道陵修炼之处,此即人们所说的天师洞。洞窟最上层有一石龛,其中供奉着隋代雕刻的张天师石像,据说过去历代天师都要到此朝拜祖宗。
青城山游山栈道上有亭阁余座,其造型或为三角、四方、六角、八卦不等,古朴的凉亭融合了道教“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和“三生万物”的思想。
石笋堂,位于石笋峰前,曾为青城第二小学,年5月5日,从万隆会议回国的周恩来、陈毅游览了青城山。归途中视察了这所学校,和师生亲切交谈,现学校外迁,这里成了游人小憩和缅怀总理的地方。
黄帝望师廊,黄帝拜住青城山的仙人宁封为师,统一华夏后,特来此看望先生,经过此廊,故得名。
青城山前山月城湖,坐落在丈人峰和青龙岗之间,因丈人峰下的月城山得名。相传为远古岷山真人鬼谷子隐居之处。鬼谷子又名容成公,传为轩辕黄帝之师、蜀中八仙之首。又传五代时期,仙人刘海蟾也在此修仙炼道。
青城山索道下站,我们没有坐索道,上下山全是徒步,七八个小时吧,好累呀!建议还是上山时坐索道,能保持足够的体力,能看到的景点一个都不少。
青城山前山是青城山风景名胜区的主体部分,景色优美,文物古迹众多,主要景点有建福宫、天然图画、天师洞、朝阳洞、祖师殿、上清宫等。后山嘛,新开发的,你懂的。
慈云阁山门的左右分别是土地爷和镇山王。慈云阁主要是供奉观音(道教叫慈航真人),因为他是佛道双修的神仙。
上清宫是景区最主要寺院,自晋代以来,青城有三处上清宫,一在天国山,一在成都山,此两宫俱废。此处宫观为清同治八年()起至民国初年陆续重建的。上清宫门为石砌券洞,上有门楼,有蒋介石手书“上清宫”三个楷书大字,两旁楹联为于右任撰书:“于今百草承元化,自古名山待圣人。”石阶两旁各有一株高大的千年银杏树(右侧一株尤为奇特,系一株分为十三株组成)。
道德经堂有楠木板壁,上刻《道德经》八十一章全文。殿左侧有长廊通向“文武殿”,内供奉文圣孔子和武圣关羽。神座下有九龙浮雕,甚为精美。两旁有张大千绘麻姑、王母、三丰祖师、花蕊夫人画像石刻和黄云鹄诗碑。天花板画有墨龙和二十四孝图及三国故事。
年张大千从北平侵华日军魔掌中逃出,经香港转桂林后再入川,携家人曾借居青城山上清宫,一住就是四年,作画千余幅。他在上清宫,习静修心,自号“青城客”,此后浪迹天涯仍魂牵梦绕这座山。上世纪60年代他在巴西圣保罗创作巨幅《青城山全图》,供自己与家人卧游。70年代移居美国,他又画了《青城山第一峰》,寄托怀念之情。他晚年自云:“看山还是故乡青”,不是说大洋彼岸就没有气势不凡的山了,可那儿有青城山的历史底蕴吗?有号称道教“第五洞天”、“神仙都会”的道家仙气吗?
上清宫现有老君殿、三清殿、道德经堂、文武殿和玉皇殿。山门外内侧石壁上刻有黄云鹄所题“天下第五名山”、“青城第一峰”题字。宫内有传为麻姑浴丹处的麻姑池以及鸳鸯井等名胜,珍藏有楠木刻板《道德经》、《阴符经》全文及张大千所画徐太妃、花蕊夫人与绛巾仙女石碑两通。宫东不远处有跑马坪、旗杆石,传为明末张献忠起义军练兵遗址。
三清殿供奉三清神像和三清弟子十二金仙。道教三清神,分别是玉清元始天尊(盘古大帝),上清灵宝天尊(玉宸道君)和太清道德天尊(老子)。十二金仙是:广成子,赤精子,黄龙道人,惧留孙,太乙真人,灵宝大法师,文殊广法天尊,普贤真人,慈航道人,玉鼎真人,道行天尊,清虚道德真君。
出了大赤天宫,山道旁有两石碑,在两座石碑的中间又连有一道屏障。左边的石碑刻有:碧洞仙源,霸下嘴巴紧闭。右边的石碑刻有:大道无极,霸下张开大口。
龟身龙头(霸下)石碑,碑上四金字有谁能认出,“碧洞仙源”。
大赤天宫又叫太极宫,传说是太清仙境道德天尊居住的地方。道德天尊即中国古代的鄙人,是公认的道教始祖,民间又称太上老君。
朝阳洞位于主峰老霄顶岩脚,洞口正对东方,深广数丈,可容百人,传为宁封丈人栖息处。清人黄云鸽曾在此结茅而居,并撰联曰:“天遥红日近,地厌绎宫宽”。近代画家徐悲鸿也曾在此撰联:“空洞亲迎光照耀,苍崖时有凤来仪”。
东华殿供奉东华帝君之神位,东华帝君姓王名玄甫,号华阳真人,他初居昆仑山,后居五台山紫府洞,故又号“东华紫府少阳君”,全真道奉为北五祖的第一祖,其神诞为农历二月初六。
老君阁位于青城第一峰绝顶,海拔高米。顶上原有呼应亭,取“登高一呼,众山皆应”之意。20世纪80年代末改亭建阁。年“5.12”特大地震毁坏后,今重建阁高33米,共九层,下方上圆,层有八角,象征天圆地方,太极八卦。外观呈塔形,尖顶,中堆三圆宝,寓意天地人三才。阁内中空,庄严耸立太上老君坐莲像,像高7.3米,连座台高10.37米。阁外露天台封基,用汉白玉石依势而建,海漫栏槛、曲折迁回盘旋而上至阁顶。
老君像高十三米六,连牛身通高十六米。悉按古典建筑规范,用钢筋水泥浇铸,精铜包里,金光炫目,栩栩如生。自古及今!绝无仅有,乃融老子为古代思想家、哲学家及古老朴素唯物辩证相对论者之道教祖师光辉造像。
阁外露天台封基,用石材依势而建,成为一个大的观景平台,可望青城后山壮观美景。遇天气晴朗可远眺成都地区等远近百里风光及天府平川秀色。
青城山全真观,原为龙居庵,位于八百里青城山青龙岭半山腰。年恢复重建慈航殿、七真殿和五祖楼,更名“全真观”。
全真观正对青城山丈人峰,右边是逶迤神秀的飞仙岗。巍峨的殿堂耸立在葱茏的林木中,道观周围还有道家茶园和猕猴桃林,实为修身养性的清净之地。五祖楼供奉,五重阳等五位道教帝君,称为“五祖”。后殿供奉全真道开派的丘处机、谭处端、马丹阳、刘处玄、王处一、赫大通、孙不二等七位祖师。他们同为全真道创始人王重阳的七大弟子,又在元世祖至元六年()都受封为真人,统称“全真七子”。
清康熙八年武当山全真道龙门派道士陈清觉,重振青城山道观。康熙四十一年,钦赐御书“丹台碧洞”,封陈清觉为“碧洞真人”。从此,青城山道系属青城山全真道龙门派碧洞宗,下传十二代至易心莹大师。年以后,青城山吸收各地道士,原有丹台碧洞宗格局有了很大改观。
天然图画坊位于龙居山牌坊岗的山脊上,是一座十角重檐式的亭阁,建于清光绪年间(公元~年)。天然图画坊面阔8.35米,进深2.8米,高6.3米。匾额题“天然图画”四字,坊上有联云“溪壑奔腾,百川东去通千派;云霞缥缈,万里西来第一山”。亭阁矗立在龙居山牌坊岗山脊之巅,占据了两峰夹峙的山口。这里风景优美,游人到此仿佛置身画中,故将其称为“天然图画”。
天然图画位于建福宫与天师洞之间,海拔米,两峰夹峙,林间时有鹤鹭轻飞,山鸟长鸣。岩下溪水潺漫,睁踪有声,宛如琴韵。20世纪90年代初,此处增建天鹤观,内有药王殿、老君殿等宫观。
青城山景区分为前山和后山,我们上面介绍的是前山的人文景观,而后山主要是自然景观。前山的人文景观大多都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值得你慢慢看,细细品,牢牢记。而后山则适合度假休闲,小住几日,休身养性,寄此来缓解工作压力。再见前山!你好后山!有机会一定来小住几日,才算真正来到了青城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20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