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消费者报道作者:廖玉婷
中国人从不缺乏对于“吃”的仪式感,从清晨炸得酥脆的油条到晚间营造氛围的红酒,处处都透露着讲究二字。
然而,与消费者愿景相悖的是偶发的食品安全问题,这让我们在购买食品时如履薄冰,无所适从。
年3月,《消费者报道》整理了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自年1月至年12月通报的食品及其相关产品监督抽检信息,对不合格产品的种类、原因、来源、品牌等方面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在年共抽检发现批次不合格食品,涉及26大类食品,其中调味品不合格批次最多;从项目看,菌落总数、过氧化值、维生素A等不合格情况较突出。
品牌方面,本次“上榜”涉及方广、Arla、齐云山等品牌旗下产品。
食品年度抽检合格率:98.6%
年,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共抽检食品及其相关产品批次,其中检出不合格批次,总体合格率高达98.6%。
相较前一年,全年抽检总批次同比下降18.1%(年抽检批次,不合格批次,合格率为98.3%)。
线下渠道不合格情况更集中
从不合格产品的来源看,线下渠道检出不合格的数量高于线上,其中线下渠道有61批次不合格,占比60.4%,部分涉及永辉、人人乐、沃尔玛等大型商超。
不合格食品“扎堆”12月
过去一年,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共发布10条通告,从“市场监管总局关于13批次食品抽检不合格情况的通告〔年第1号〕”到“市场监管总局关于13批次食品抽检不合格情况的通告〔年第23号〕”,同时还包含关于年月饼、粽子专项抽检不合格情况的通告。
从月份来看,12月通报的不合格食品批次最多,有25批次,而3月、7月、10月均未通报。
调味品不合格上榜最高频
年,全年抽检涵盖了粮食加工品、餐饮食品、饮料等不同类别的食品。
其中调味品不合格批次最多,是年度上质检黑榜最频繁的类别,检出12批次不合格,占比11.9%。
此外,食用油、油脂及其制品、特殊膳食食品、糕点等不合格情况也较为常见。
菌落总数、过氧化值超标居多
此次抽检不合格项目涉及46项。从检出的不合格项目类别看,不合格因素主要包括微生物污染、食品添加剂使用、农兽药残留、质量指标不达标、有害污染物超标等5类问题。
在所有项目中,“菌落总数”不合格次数最多,有14次,其次为“过氧化值”,有7次,再为“维生素A”,也有6次。
不合格食品重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89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