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齐云山,位于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城西约15公里处,是一处以道教文化和丹霞地貌为特色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这里因“一石插天,与云并齐”而得名,集道教文化、丹霞地貌、摩崖石刻、山光水色于一体,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探秘。

齐云山风景名胜区面积公里,自然保护区面积公里,由齐云、白岳、歧山、万寿等9座山峰组成。景区共分为月华街、云岩湖、楼上楼三个游览区,每个区域都有其独特的魅力。这里有奇峰36座,怪岩72处,以及众多幽洞与潭泉,构成了一幅幅绝美的自然画卷。

作为道家的“桃源洞天”,齐云山供奉真武大帝,有“江南小武当”之美称。自唐代元和年间道教传入以来,这里便成为了江南道教活动的中心。明嘉靖皇帝敕建的“玄天太素宫”更是道士和香客向往的圣地。此外,齐云山还有处道教古建筑,古石刻碑刻有处,为游客们展示了道教文化的深厚底蕴。

主要景点:

齐云山的主要景点丰富多样,以下是一些重点景点介绍:

仙关亭、步云亭、环峰拱秀亭等:这些亭台依地势而建,是游客登山途中的休息之处,同时也是观赏四周风景的绝佳位置。近年来,步云亭、登高亭、凌风亭、松月亭、海天一望亭、望仙亭等亭台得到了整修,为游客提供了更好的游览体验。

望仙台:位于望仙亭北,传说昔有灵乙道人经铁拐李超度,在此飞升登仙。

洞天福地(桃源洞天):位于望仙亭东南,明代时建有洞天福地祠、斗姆阁、寥阳殿、青羊宫,三元宫、桃源洞天亭等建筑,虽今已圮,但遗址仍存,如八卦池、邋遢仙墓、仙人床等。

栖真岩:距梦真桥西行米,附近有忠烈岩、寿岩及初仙馆、真气亭遗址。

象鼻岩:因巨石滑坡崩落,自然形成一石梁架巨石间,下开一洞,宽广若室,故亦称天门岩。洞内碑碣林立,内外近处,摩崖石刻琳琅满目。

真仙洞府:过天门岩,下石阶即达。这里危崖三弯折,相连如城垣,岩下通道沿砌石栏杆,栏外为碧莲池,共构一“叵”字形。崖间洞窟累累,依次有八仙洞、观音洞、真仙洞(罗汉洞)、雨君洞、文昌洞、白马洞、珠帘洞等,就洞建宫宇,祀道教各路神仙,统称真仙洞府。

此外,齐云山还有月华街、云岩湖、楼上楼等景区,以及丰富的碑铭石刻、石坊、石桥、庵堂祠庙等人文景观,共同构成了齐云山独特的旅游魅力。

地质成因:

齐云山地区在距今至6万年间的晚白垩世,形成了紫红色砾岩、砂岩、钙质砂岩互层的浅湖相——山麓河流相沉积,这些沉积物构成了齐云山组和小岩组。在这一时期,还发生了一次基性玄武岩的喷发,为齐云山丹霞地貌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这些玄武岩的稳定成层产出,为丹霞地貌增添了绚丽的“花边”。

随后,始于距今万年前的第三纪喜马拉雅运动,使盆地全面抬升变为侵蚀区。在数千万年的抬升过程中,由于差异升降,齐云山地区的抬升幅度高于周边地区,相对高出~米。这一抬升过程导致地层的断裂和节理的形成,这些断裂和节理构成了齐云山丹霞地貌的展布格局。同时,近水平的地层产状和岩性的明显差异,为平台、崖洞等丹霞地貌景观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此外,地壳抬升后,流水和重力作用成为齐云山丹霞地貌景观形成的直接因素。例如,“五老峰”景观就是流水沿不同方向冲刷形成的沟谷和冲沟,从而形成了五峰并列的奇观。

作者声明:内容由AI生成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80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