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耙田,耙出了往事与初心》看刘明《父亲的山寨》系列
田仕飞
湘西刘明,本素不相识,却一见如故。五一前夕,正值农历阳春三月,刘明回到湘西父亲的山寨。父亲正好在耙田,他也卷起裤脚下到水田,甩开膀子帮父亲耙了起来。这一耙,就耙出一篇《耙田,耙出了往事和初心》。我忍不住也敲起了键盘,这是第三篇写刘明的文章了。
从文学现象的走势来看,四十年前,中国开启改革开放大幕,随之而来的打工文学悄然兴起,影视剧《外来妹》曾风靡一时。不可否认的是,时至今日,打工文学不说是昨日黄花,至少已风光不再。文学是时候回顾乡村了,乡愁成了很多人按捺不住、挥之不去的痛。刘明正是把住了这一时代特征,加上他人难以企及的文学才华,一篇篇非虚构《父亲的山寨》系列隆重推出。
因为时间关系,刘明《父亲的山寨》系列文章我没能全部拜读,蜻蜓点水看过几篇。窥一斑而知全豹,我这里就《耙田,耙出了往事与初心》,谈点自己的看法。
也看过一些写农村题材的文章,要么只是躲在千里之外的城市里回忆,要么只是不分青红皂白对现实的否定。刘明,用他眼睛所见,用他亲身所为,带给我们真真切切的现实和真真切切的感动。
在刘明眼里,父亲的山寨是唯美的。
山寨前面一座山,形似斗笠,就叫斗篷山;斗篷山下一条河,不知在哪里分岔,就叫两岔河。每天早起,云遮雾绕,云海翻腾,置身其中,宛如仙境。在父亲劳作的田边,一只啄木鸟在树上哒哒哒的忙个不停,两只阳雀不知躲在什么地方,唱起情歌来,刘明也情不自禁地唱起了山歌……人们不禁感慨:世界上竟然还有这么美好的所在!
在刘明眼里,父亲的山寨是繁忙的。
“正月立春不用忙,二月早下秧,三月耕耙田,四月砍田坎……”这是湘西老家的农谚。
阳春三月,正是农忙时节。
回到父亲的山寨,才知父亲正在耕耙田。
父亲说,一年稻谷收成好不好,耕耙田非常重要。
按照他的意思,前前后后,一丘田要耕三次,再耙三回。耙,又得横耙和竖耙。
耕也好,耙也好,无非是把田里的泥巴揉糯一些,把牛屎等农家肥裹进泥巴里,均均匀匀,平平整整。
……
我一口气引用了这么多原文,意犹未尽。这是耕了一辈子田的山寨的父亲的种田经,也明明白白坐实了山寨的父亲劳动的艰辛。“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春播春种的三月同样忙,一个人守候山寨的父亲尤其忙。
在刘明眼里,父亲的山寨是心酸的。
曾经的山寨,好不容易培养出一个高中毕业生——四舅汪丁林,怎奈天妒英才,天不假年,为活出一点名堂遭遇不测而英年早逝。可叹!可惜!因为家里情况拮据,本来有望上高中上大学的刘明,万般无奈上了个中专。
在刘明眼里,父亲的山寨是难忘的。
年年岁岁,岁岁年年,年年月月,岁岁月月,刘明长驱公里,从省城长沙奔袭湘西父亲的山寨。这里有他最亲最敬的父亲,这里有他割舍不下的乡情,这里的土地让他梦牵魂萦。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刘明对家乡的情最真,对土地的情最纯。事实告诉我们,有了这些还远远不够,作为一个文人,该怎样去表达?表达是一门艺术,并不是每个人都拿得起放得下,这就牵涉到读书写作的问题。
对于读书和写作,刘明既如饥似渴,又精益求精。
关于读书,培根有过一段精彩的论述: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实,读书的过程犹如熬粥的过程。要熬好一锅粥,三样东西不可少,一曰好米,二曰文火,三曰持续。读书也一样,博览群书虽好,却抓不住关键,在确立了自己的方向之后,选择非常重要,要读就读最好。居家,外出,刘明必备几个人的书,沈从文、屠格涅夫等。刘明读书,绝不囫囵吞枣,你会发现,一本沈从文的《湘行散记》,一本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他会常读常新,他会觉得,阅读之旅美妙无比,书中处处皆风景。还在湘西读中学时,无书可读,来到常德读中专,来到长沙工作,他一头扎进图书馆,海量的书籍供他读,他乐此不疲,甘之如饴。读书路上,他善耐寂寞,甘守孤独。这份坚持,让他的阅读与写作后劲十足。
每年每月,刘明往湘西父亲的山寨跑,天冷的夜晚,还跟父亲同床共睡,唠叨半夜。这是在报恩,也是在吸取生活的营养,用刘明在中新社当记者的行话来说,这是下基层。父亲的山寨,像一座加油站,让他动力满满。刘明每经历一次,都如浴火的凤凰,笔力精进。
曾几何时,有些人认为写作就该用书面语,说话才用口头语,当然包括方言。你会发现,湘西方言大量出现在刘明的文章里,至少在我这个湘西人看来,既接地气,又冒热气,像湘西故乡吹来的风,惬意而又迷人。在耕耙田的过程中,“坐”水,“赶”水这些湘西人专用的词汇,既形象又贴切。频度比较高的动词还有“搞”“逮”,湘西人的豪爽大方毕现。
“我以为这个季节的太阳不‘咬’人,就干脆脱掉上衣,光起膀子耙起田来……”“我以为”表明刘明错误估计了形势,一个“咬”字,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太阳的毒。到后来晒脱了刘明一层皮,便是明证。这句话就值得语文老师分析老半天了。
当年刘明颇感遗憾,读了个中专,挣了只饭碗,到手一看,还不是铁的。其实刘明应该庆幸,在写作这条道路上,可能就是这个中专,就是这只非铁饭碗,成就了他,没了学院派那些讲究和桎梏,而得以在蓝天白云里自由自在地飞翔。殊不知,那个让刘明崇拜得一踏糊涂的沈从文先生,似乎学历也不高,写作起来就是得心应手,如流水行云。这个世界说白了还算是公平的,你一头扎进生活的洪流,命运不可能不给你丰厚回报。
人生是一粒种,落地就会生根。据刘明说,他的祖辈不在湘西永顺,而是从常德桃源迁徙而来,既然祖辈选择了永顺刘家坡(相信这名字也因刘明祖先而起),那刘家坡就成了父亲的山寨。一如我的祖先也不是生活在湘西沅陵,据传,是从江西吉安搬迁而来,先至沅陵石碑楼,因九节牛角事件,再逃散至其他地方,再落根沅陵大浪溪。我们的祖先不是吉卜赛人,若情非得已,一旦在哪个山旮旯落脚,就不离不弃,辛勤耕耘。这是一种可贵的品质,这是一种不朽的精神。
《耙田,耙出了往事与初心》这篇文章,是刘明在保靖县城,用保靖县委宣传部彭司进的手提电脑敲打而成。湘西真是个好地方,山好水好人更好,去年七月,我们怀化学院中文系87级2班一行,从龙山里耶八面山上下来,沿着酉水画廊,至保靖碗米坡镇的一艘船上吃鳜鱼火锅,东道主就是大学同学保靖人郑鸿飙(保靖县教育局干部)和吴大顺(专程从桂林赶回的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
据我所知,这两年湘西刘明至少弄了三个系列,一个是“湖南印象”系列,一个是“纪念沈从文先生去世三十年”系列,一个是“父亲的山寨”系列。这三个系列都是刘明一路走出来的系列,这是一种可喜的现象——纸媒达人刘明化身自媒达人刘明——我且叫它“刘明现象”好了,值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73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