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又名黟山,坐落在安徽省南部,黄山市以北,地跨歙县,休宁县,黟县,黄山区,徽州区,东起黄狮岭,西至小岭脚下,北至二龙桥,南到汤口镇,是一个典型的亚热带季风地区;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冬雪为“五绝”和历史遗迹、书画、文学、传说、名人“五胜”而闻名遐迩,素有“天下奇峰”、“天开图画”、“松海云川”等美誉。
黄山分为温泉,云谷,玉屏,北海,松谷,钓桥,浮溪,洋湖,福固九个区域,共有88个千余米的山峰,“莲花”,“光明顶”,“天都”,是黄山三大主峰,平均高度超过多公尺。黄山拥有众多的古蹬道,古楹联,古桥,古亭,古寺,古塔,以及多座现存的中国山水“黄山画派”;黄山动植物种类繁多,其中有84.7%的森林和93.6%的植被,多种脊椎动物和多种鸟类;有一句名言:五岳不归,黄山不望岳。
黄山风景区于一九八二年被国家列为第一个全国著名旅游景点。黄山于一九八五年被中国观光杂志评为中国十大景点。一九九○年十二月,黄山被列为《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被教科文。黄山于二零零四年二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地质遗迹。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黄山是安徽省黄山市,在安徽省南部,黄山市以北,跨歙县,休宁县,黟县,黄山区,徽州区,东起黄狮岭,西至小岭脚下,北端二龙桥,南到汤口镇,地跨东经°01′至°17′、北纬30°01′至30°18′,山域南北长四十公里,东西三十公里左右,缓冲区的范围是.9平方公里,与风景区接壤的是黄山区的汤口镇,谭家桥镇,三口镇,耿城镇,焦村镇,洋湖林区,共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黄山七十二峰,被誉为“三十六大高峰,三十六小高峰”,其主体是莲花峰,海拔.8公尺,与光明顶、天都峰并称为黄山三大高峰,其周边高山77余处。黄山全山有岭30处,岩22处,洞7处,关2处。
黄山地区还有大量的第四系冰河遗址,其中以东南地区为主,以苦竹溪和逍遥溪为“U”字形的冰川运动所形成;眉峰、鲫鱼背等部位为“V”字形沟壑及冲刷残余刃脊;天都峰顶部是三个棱形的冰川冲刷而成的。百丈泉和人字瀑是由冰河峡谷与冰河分支形成的一条冰河峡谷;从逍遥溪至汤口、乌泥关、黄狮滩等河床阶地,均有冰河运输积聚而成的冰碛岩;传说中,轩辕皇帝所用的“丹井”和“药臼”,都是在冰冻的影响下,才会变成这样。
地质特点
黄山是八十亿年的地质学历史,它融合了峰林地貌和冰川遗迹,同时拥有花岗岩造型石、花岗岩洞室、泉潭溪涧等代表性的自然地貌;前山岩体节理稀少,多为球状,雄伟雄伟;后山岩石节理密集,多根石柱,陡峭险峻,呈现出“前山雄伟,后山雄伟”的地形特点。
黄山是由造山期、地壳隆起、冰河、天然的风化等因素共同构成的。黄山地区以燕山期的花岗石为主,其纵向节理发育,具有强烈的冲刷作用,断层和裂缝纵横交错,在长时间的冲刷作用下,产生了大量的花岗岩洞和小孔。
水文特点
黄山是钱塘江与长江的交界处,南部为新安江水系,流入钱塘江,昌江水系流入鄱阳湖,乐安江水系;北坡有青弋江和秋浦河两条河流,径流直抵长江,由中央向外辐射状展布许多峡谷,大峡谷36条,构成36条支流,共24条支流,以桃花和云门二峰为分界线。黄山地势高低悬殊,以“人字瀑”、“百丈泉”、“九龙瀑”等著名的瀑布群为特色。另外还有20个有名称的水池、15个泉和9个水池。
黄山境内拥有余条江河,超过10公里的江河条。黄山山脉纵横,把黄山市分为南坡和北坡,南坡的面积比北坡多,南坡的面积约.93km,北坡.1km,占总面积的76.98%,23.02%。
自然降雨是黄山区域的主要水源。黄山景区是中国著名的降雨集中点,其年降水量为.9mm。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48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