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画里的山水到底有多美?
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想象。
凭空的,太过虚幻;
落实的,又太过现实。
不如,
先来看一幅画:
明代,项圣谟《秋林读书图》
一眼看过去,你看到了什么?
树林?空山?
云雾?还是亭子?
那么,当它动起来呢?
这组动起来的中国山水古画叫:
《秋林读书图》
出自明代画家项圣谟之手,
创作于年。
画中描绘白岳山(今安徽省齐云山)
附近的秋林美景,
通过散点透视法,
把不同视觉角度融为一体。
许多网友在看过后赞叹不已:
“意境非常立体”、
“有置身画中的感觉”、
“古韵流转,透纸而出”。
其实,
这幅动起来的古画,
取材自去年4月,大英博物馆,
发布的一段长为2分33秒片子:
《中国山水画3D动画影片》
02:32就是这样一支不到3分钟的短片,
当时,短短3周时间内,
在海外便获得了近万次的播放,
2.3万次点赞,6.3万次分享,
0多条评论。
即便是对中国艺术不太了解的外国友人,
也纷纷在影片下惊呼:Amazing!
不过,相比较外国人的惊奇,
小编更感兴趣的是这幅画中,
一间小小的茅草屋内,
正襟危坐的人物。
这些藏在山水画中不起眼的人物,
虽然作为山水画的陪衬,
却点明了画作的主题,
他们有个文艺又精致的名字——点景人物。
然而,这些指甲大小的人物,
一开始也不是这么隐秘而伟大。
01.汉代
(只有人物没有山水)
▼
汉代绘画种类很多
流传到现在的主要有
墓室壁画、帛画、画像砖(石)
这些风靡汉代的墓室艺术
是统治阶级希望自己死后还能享受荣华富贵
就命人将这些生活场景画在墓室里
这一时期的绘画主要以人物为表现对象
人物线条简单,无山水点缀
(汉代墓室壁画)
▽
究其原因还是社会生产力的落后,绘画更多的是画家的生存手段,在他们看来:饭都吃不饱,还谈什么意境深远?
当然了,这个时期的壁画不能被称之为山水画,没有山水怎么叫山水画,但这怎么说也是个源头,有必要讲一下。
02.晋代
(山水画出现,人物是主角)
▼
到了晋代,经济有了起色
政治格局也相对稳定
日子比较好过的士大夫阶层兴起了
他们有雅兴去亲近自然
(或者说有钱旅游了)
画中的人物活动范围延伸到了山水之中
于是,山水画开始成为了独立的画科
但这一时期的山水画
技法比较稚嫩,人物仍旧是主角
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就是《洛神赋图》
洛神比山大,山石没有皴擦
(顾恺之《洛神赋图》)
▽
画里山石都没有什么皴擦,用线条勾勒出三角形就是一座山,人物居然比山还要大,数量也很多。
大概如果不是人物不停在变化,大家看画时也不会觉得剧情有多丰富吧,这是山水作为人物画背景的惯性,局面真正扭转还是在隋唐时期。
03.隋唐
(山水是人物陪衬,人物变小)
▼
从魏晋到隋唐
中国封建社会开始走向鼎盛
在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隋唐
贵族们按不住日益鼓胀的荷包
不在意虚静、恬淡的一套
转向歌颂华贵丰裕的生活了
代表作品是李思训《江帆楼阁图》
描绘了贵族士大夫的郊游场景
太平盛世下的自然流露
(李思训《江帆楼阁图》局部)
▽
人物相映衬的华丽楼阁
精致的小桥及浓艳的衣饰
整幅画的每一笔墨似乎都在宣告世人:
“我们不差钱!”
看到这里相信大家也看出了明显的变化,山水仍旧是在衬托人的活动,但人物在画中的篇幅明显小了很多倍,人物活动突出了造化的神奇,他们像是在宇宙的中心呼唤:“这脚下的江山都是我们打下来的啊!”
总体来说,突出人物活动,山水开始占据大篇幅,这种改变在山水画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04.五代
(人物开始作为山水的陪衬)
▼
绘画发展到五代,
基本是在延续唐代的内容
五代分崩离析的格局
又极大地影响到了山水画的内容和形式
战乱影响下画家分成两拨:
一拨人逃到了西蜀或者江南
从现在开始,他们不问世事,只谈风月
他们眼中是北方山水的大气磅礴
江南山水的烟波浩渺
代表作有五代画家荆浩的《渔乐图卷》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平民
气势磅礴的山水,依稀可见撒网鱼民
(五代荆浩《渔乐图卷》)
▽
另外一拨画家的山水画延续着唐代的内容
题材仍是有钱人的生活
但形式却发生了变化
人物不仅在山水画中的比例很小
而且数量也相对减少了
代表作有南派山水画派祖师爷
董源的《夏景山口待渡图》
夏天游江南的景色
江南山势重叠,缓平绵长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局部)
▽
此时的点景人物衬托和点睛的作用更明显了,不再像隋唐山水那样突显在画面中,而是在山林里不经意地出现。
这时的画家面对山水时的真实感受:世界何其大,我们何其渺小啊!
05.宋代
(人物活动变得丰富起来)
宋代是中国山水画成熟期
这个时期的“点景人物”创新
在于人物的活动变得丰富了
他们不再满足于画站着看风景、钓鱼的人
有时候画里一个人坐船里钓鱼
画里的行人
会在途中哼小曲儿
(南宋马远《踏歌图》)
▽
还会有赶路的人马等题材
画家对生活的细致观察
超出全息摄像头千倍百倍
(北宋范宽《溪山行旅图》)
▽
这与画家熟悉山川的特性,又擅长把生活感受与自然相结合的优势是分不开的。用现在的话说,宋代画家就是暖男,他们留意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又照顾每一类人群的感受。
客观上讲,宋代画家们享受着富足无忧的画院生活、精致的江南风情,又在道儒思想共同熏陶下,把淡泊无为、耕读当作第一乐事,才使得宋代点景人物的精彩纷呈,进而成为表现情感的重要方式。
06.元代
(点景人物不合比例)
▼
在蒙古人统治下的元朝
许多汉族文人开始抵制外来文化
他们宁愿隐居在山林也不去给元朝做官效力
在这种状态下生存的元代画家
开始借绘画排遣内心的积怨,表达人生的追求
另外,元代不同于宋代
没有设置画院来拘束画家的风格
所以他们开始放飞自我
这一时期的绘画强调个性解放
钱选,就是这一时期代表人物
他的点景人物题材几乎摈弃了达官显贵的生活
同时也不屑于世俗小民的苟且生活状态
以他为代表的元代文人画家作品
蒙上了浓重的虚无寂寥的意念色彩
处处透露着清高、孤傲、恬适、达观
画家画卷中
描绘自己心目中的美好世界
(元钱选《王羲之观鹅图》)
▽
不合比例的点景人物
▽
这些情绪表现在钱选的笔墨上,直接的受害者就是王羲之,他在画中头大脖子粗,这一时期点景人物特点是不合比例的。
但它却与笔墨疏松、意境空灵的画面构成了一个意念上的唯美境界。
06.明清
(归纳,总结)
明清点景人物的形与格调
都难以超越前朝的高度和范畴
总体上说是对前朝的归纳与总结
(明倪端《捕鱼图》)
▼
浙派的画家游离于画院内外
既受风格的影响
又受南宋马、夏的影响,风格粗放苍劲
所画点景人物也是骨点清晰
且较为硬朗,更是随意性较大,用线较为粗犷
(明戴进《风雨归舟图》)
▼
吴派画家是文人画家,他们学历代各家之长
尤其推崇元代文人画的精神境界与绘画模式
但不同的是明代文人画家多衣食无忧
绘画所表现的内容多是文人雅集的题材
表现超然物外的理想生活形式
代表作有文征明的《品茶图轴》
▼
他们所描绘的点景人物随意性更大
不拘一格,通常廖廖几笔绘就
不太注意人物的比例、五官的刻画线
人物是寥寥几笔,绘就的风格随意
(明文征明《品茶图轴》)
如果说明代开启了
点景人物绘画风格交揉杂成的新时期
而清代山水画学思想
更多的是受元明文人画家的影响
且经济文化中心主要集中在江南
因而明代吴派绘画深入人心
清代山水点景人物更多的是吴派绘画的延续
代表作有王翚的《山窗读书图》
山水画中“可游可居”特色
笔墨趣味,高雅气韵
(清王翚《山窗读书图》)
▽
点景人物发展到现在,在山水画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小。作为社会经济和绘画风格影响下的产物,它表现的是画家对生活的理解,对自然的共鸣,也是作者感情的寄托,生活状态及人生理想与抱负的反映。
如今,当我们再看到各种山水画里的小角色时,也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看到画作背后经济、社会、政治等各种看不见的因素在起作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26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