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治疗白癜风那家医院比较好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81053638117079987&wfr=spider&for=pc

齐云山,位于皖南徽州休宁县城西15公里,与黄山相望对崎,系黄山山脉向西南延伸的一个隆起部分,因“一石插天,直入云端,与碧云齐”而得名,古代又称“白岳”。

提到安徽,人们常常赞誉黄山是人间仙境,而当地人又将齐云山比作天上人间。这不仅意味着齐云山的美景如画,更重要的是因为它与湖北武当山、四川青城山、江西龙虎山并列为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乾隆皇帝誉为“天下无双圣境,江南第一名山”。

齐云山的道教文化历史悠久,据史载,齐云山的开山祖为住在青城山的“天谷子道人”,他的门徒余氏六三娘从武当山来齐云山传道,养文生、耀生、志生、立生四子,皆入道,他们就是齐云山最早的四大房。而开山建道时已至唐朝。

据史料记载,唐朝末年,一个叫龚栖霞的道士云游至齐云山,隐居于石门岩,由此开创了齐云山道教文化一脉。其后,南宋宝庆年间(公元-年)方士余道元自黄山云游至齐云山天门岩,斩草结庵以居,得到当地好道居士的赞助,并创建了佑圣真武祠,塑真武大帝神像供奉。

在齐云山道教的形成过程中,对于真武大帝的神像有着神秘的传说:相传真武大帝神像是由百鸟衔泥塑立而成,昭示着灵验。因此崇拜道教的居士信徒,纷纷解囊,献地输财,筑祠建观。

此后,齐云山道教香火日盛,四方信徒及香客纷至沓来,齐云山在道士与香客的共同努力下,开创了齐云山道教基业。

齐云山道教虽始于唐,但真正的兴盛开始于明朝,最显著的是在道观建设方面取得的长足进步。永乐十年以后,宫观院房,次第落成;永乐十八年,辟齐云观于齐云岩;宣德四年建三清殿于拱日峰下。

与此同时,齐云山道教还与其他道教名山结下了很深的历史渊源。当时的齐云山由于根基尚浅,许多道士便前往武当山武夷山等道教名山访师求学。

明代正德十五年,养素道人汪泰元仿武当山建玉虚宫于紫霄崖,建静乐宫(原型为武当山九宫之一的净乐宫)于洞天福地,其门徒方琼真继承师志,建榔梅庵(原型为武当山的榔梅祠)于月华街。

正由于此,齐云山的宫观布局、建筑风格、道规道制,多根植于武当山。明正德年以后,齐云山道教渐具规模,成为武当山全真派中的一个门派,而齐云山也有了“江南小武当”的称号。

明嘉靖十一年(公元年),由于在齐云山求嗣而灵应,世宗朱厚开始重视齐云山道教的发展。一方面他“敕建玄天太素宫于齐云岩,御题“齐云山山额,免征所余香钱”;另一方面他授命正一道天师到齐云山。

嘉靖、万历两朝,龙虎山嗣汉天师祖孙两代先后驻留齐云山,建醮祈祀,宣扬秘典,宫观祠院规模大成。从此,正一道得以立足齐云山,稳步发展,原来的全真派审时度势,自然归顺于天师正一派,但在执行道教规制方面,仍以“全真”为宗,形成全真、正一两派并存的格局。

以月华街太素宫为中心,属正一道,而玉虚宫、洞天福地祠等仍保持全真道。由此,齐云山道教形成了以正一派、全真派共存的局面,两派中以正一派为主,统领全山。

齐云山道教兴盛的局面一直持续到清朝中叶,如清朝乾隆三十一年,嗣汉第五十七代天师张宜亭,年方十五袭爵入观,祷雨立应,普秩正三品,御赐“灵岳司枢匾;乾隆四十一年,复奉旨朝圣,赐银千两,敕赴齐云山。

但是到了咸丰末年至同治初期的数年中,因战争的波及,齐云山香火冷落,官观、院房失时整修,加之政府废除道官,道教规制开始松懈,齐云山道教也随之走向民间化和世俗化。

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齐云山道教恢复正常发展。齐云山的道院主要集中于山上的月华街。取名“月华”,是因为这里的建筑布局巧妙,由高处俯瞰,整块街区宛如一轮新月。

这里宫观、店铺、民居并列而生,保留了最传统的徽派建筑,马头墙、小青瓦随处可见。可以说,齐云山道教是徽州文化中的道教,月华街的道俗一统正是这种文化的缩影和特写。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1095.html